现在生活中,人们认识的“唐装”,是相对西式服装和其他民族服装而言,具有中华传统特点的服装的通称,是典型的中式服装。
2001年,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在上海举行,世界著名国家元首和各国政要身着唐装在上海亮相。参加这次APEC会议的领导人,身着中方提供的特别服装——中式对襟唐装,依次步入会场上海科技馆。和以往各届会议一样,APEC会议的领导人服装上衣由所在国提供,这是显示各国民族特色服装的绝好机会。中方提供的唐装分外套和衬衫两件,外套有红、绿、蓝、咖啡、酒红五种颜色,面料是中国传统特色图案的织锦缎。布料的色泽和图案极具中国特色,彩色底上有圆形的金银亮色图案,APEC字样织进了衬里中。衬衫也是中式的,使用了本白色真丝双绉提花面料,女士为短袖,男士为长袖。男女外套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领子上,女装领子下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盘纽。面料都是精心特制的,手感舒软.质地挺括。唐装的布料款式都受到了领导人们的称赞,也让全世界一睹了唐装的风采,让更多的国人喜爱上了唐装。
当时,中方提供给APEC各成员领导人多种颜色中装,供领导人自由选择。但最“受宠”的是宝蓝色,几乎有半数与会领导人选择了这一象征希望的色彩,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莫劳塔、秘鲁总统托莱多、泰国总理他信、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文莱苏丹博尔基亚等在内的领导人。在蓝色之外,红色也是广受喜爱的色彩。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东道主·自然是一身传统喜庆的大红;三位与会女领导人中的两位——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选择了红色。选择红色的还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他们大多钟爱一种色调略深的酒红。
对于“唐装”,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唐朝的服装”;二是有中华特色的传统服装统称为“唐装”。从现在生活中人们的认识来看,“唐装”是相对西式服装和其他民族服装而言,具有中华传统特点的服装的通称。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是由清代末年的中式服装演变而来的,是经过当代服装设计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设计完成的,唐装是中华传统风格的上装的统称。
(一)唐朝的丝绸之路与“唐人街”
《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东南亚的华人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华侨自称唐人。华人到欧美各国创业,他们的聚居地和商业街,也称为“唐人街”。在中华文明历史中,唐朝是被称为盛世的朝代,都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各国“遣唐使”到唐朝都城长安游历,唐朝也有使者沿丝绸之路经陆地和海上到世界各地去传播华夏文化和经商。
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强盛,经济繁荣,对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影响巨大,并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基本解除,丝绸之路更为畅通。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宗教信仰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人们逐渐出现在丝绸之路上。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来华访问学习,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同时,佛教等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时间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极于一时,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丝路商贸活动首先带给人们物质上的富足,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来源地域带给人们的精神差异的影响。当时,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所有此地没有的事物或者商品都可能从外地转运而来。从僧侣、艺人、歌舞伎到遣唐使;从丝绸皮毛到各种纺织材料;从植物的蔬菜瓜果到香料;从植物颜料到矿石颜料;从金银首饰到珠宝玉器;从各种矿石到众多金属:从家用器具到装饰器具;从各种兽骨到象牙牛角;从各种兵器武器到乐器;从印刷技术到书籍:几乎应有尽有。外来的工艺、宗教、风俗等等随着商贸活动进入到了丝绸之路上的沿途各国,其实例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成了唐朝和唐代人们值得自豪和炫耀的成就。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相对而言.唐人的财力物力要比周边国家强盛,也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一些朝代强盛。
唐朝是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所以,今天的海外有“唐人街”,海外华人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国人民也认为“中国人”又称为“唐人”、“汉人”、“华人”;
(二)“唐装”与各民族服装
现代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去掉了马褂的长袍部分.取其上装的部分,经过重新设计和装饰,形成今天唐装的基本款式。其款式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矮短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二是衣服前两片一般是对襟;三是对襟表面有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衣服布料制成的布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四是衣服的下摆两侧有开气小开叉,以方便运动和坐姿;五是面料的选择突出中国传统布料和图案,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汉族传统图案设计,色泽鲜亮;六是有衣襟连袖剪裁,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也有上袖剪裁方式。
“唐装”是中华传统特色服装,穿着唐装表明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国内有五十六个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服装,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苗族、纳西族、白族、藏族、蒙古族的民族服装各具特色。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彩缤纷的服装特色,唐装是汉民族特色服装,也是中华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世界范围内,国外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服装,俄罗斯、苏格兰、日耳曼、阿拉伯、土耳其、夏威夷、毛利人等等,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民族服装都与各民族历史直接相关,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族服装中,凝聚着民族文化和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在服装上的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唐装”的兴盛,表现了中华民族意识在服装领域的体现,是向世界传达中国整体形象的一种方式,是中国文明复兴的一种表达方式。“唐装”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带着明显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唐装”在国内兴盛,表达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情绪。
(三)“唐装”概念的内涵
“唐装”在时装界有多种表述,如“华服”、“中装”等。“唐装”的提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唐代服装。真正唐代人穿的是长袍大袖的衣服。“长袍大袖”也是现代的人们对“古装”的模糊认识。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末的传统中国人的穿着主体款式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褒襟广袖,峨冠博带”,其中,“褒襟广袖,峨冠博带”仅为礼服特征,而“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的特征则为礼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说,真正的唐装除了作为主体款式的礼服外,还有作为补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
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谓,意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或“汉族的民族服装”,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几乎就是汉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鲜(韩国)的“韩服”,几乎就是汉服中的襦裙款式。这些服装款式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延续和传承。真正的“唐装”的“宽衣大袖”的礼服更适合于祭祀、成人礼等庄重场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则更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或许有一天,中国真的会流行“唐朝宽衣大袖的礼仪服装”,或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窄衣窄袖”的常服。
穿着唐装与研习中华传统礼仪是一脉相承的事情。“唐装”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华传统礼仪是华夏大地上积累形成的接人待物的行为方式,两者的结合,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穿着长袍马褂,作揖行礼,自然而优雅;穿着唐装,行为端庄古雅,彬彬有礼,体现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