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身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我国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够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自卑,也不狂妄自大,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设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卑感,面临心理危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就像每一种生物都是独特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是非常自然的,无需妄自菲薄。不需要与他人攀比,不能过分计较利害得失,尤其不能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去比较。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个道理。
2.接受他人,妥善相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不能融于集体,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要懂得,每个人都需要适应社会环境,适者才能生存。如果自己与许多人交往都出现了障碍,说明自己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要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要想让别人欢迎你,你就要首先做让人欢迎的事。你对别人善良,别人才有可能善良待你。即使受了委屈,也应该宽容相待,化解矛盾。冤家宜解不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