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行为当中,时刻参与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如果你总是处于主动正情绪情感状态下,自然就会有许多人走近你;如果你总是处于主动负情绪情感状态下,难免很多人会因为厌倦和恐惧而远远地躲开你;如果你总是处于被动正情绪情感状态下,你或者走向别人,或者期待、接受友情的出现;如果你总是处于被动负情绪情感状态下,你就会固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成为一个孤独缄默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正情绪情感表现为:理解、友善、亲密、热情、照顾和同情;主动负情
绪情感表现为:冲动、愤怒、喋喋不休、轻蔑和厌恶;被动正情绪情感表现为:随和、接受、温
情、亲情和顺情;被动负情绪情感表现为:怯懦、无奈、害羞、冷漠和厌倦。
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摩擦、传情达意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它们都可以作为信息或称为外部刺激,在大脑引起种种神经冲动,并留下“痕迹”。经验和知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他人的前提,并形成我们的交往定势。交往定势应当是人格组成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格内容包括交往模式和交往态度。实际上,在与人交往时,我们本身也会因为以往的经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倾向性,一个人的交往态度就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所决定的。
认知心理学中的容量,是指感觉和记忆的容量大小。把容量引进人际交往则体现交往信息的多寡,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交往的层次与质量。认知心理学中的扩散,是指知觉整合和思维扩散程度。整合性知觉、扩散性思维,可以决定一个人在交往中是否自如、全面与和谐。墨子的“入苍则苍,入黄则黄”,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都是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进行过许多研究,提出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在知觉任何给定的刺激模式时,我们易于以稳定且连贯的形式把不同的元素简单加以组织,而不是把这些元素当成不可理解的、孤立的一堆混乱感觉。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甚至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①扩散性思维,就是要让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打破单一的思维藩篱。扩散性思维是整合性知觉的基础。
文化观念的差异,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交往概念。有的地域文化导致人们的个性比较开朗活泼,有的地域文化则导致人们谨言慎行,这是文化差异的作用。一般认为,中国人的个性可以更开放一些,更多地表达自己,才能被了解和认识。有的人喜欢与成功人士做朋友,以满足荣誉需求,而有的人愿意与普通人交朋友,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有种朴素、踏实的感觉。一个人的经历、教养的程度以及自身素质,可以形成他的人际认识概念。如果一个人拥有正向的人际认知的概念,像友好、真诚、合作、尊重、信任、助人、自信、赞扬、礼貌等这些指向外部的交往概念,那么这种人际交往指向外部的正性认知概念,是广泛的、具有亲和力的,人们都会高兴与这样的人做朋友;一个人拥有负向人际认知的概念,像利用、虚荣、自私、怀疑、敌意、自卑、嫉妒、孤傲等指向自我的交往概念,那么这种人际交往指向自我的负性认知概念,是狭窄的、自私的,比如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他们确实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收拾打扫一下低落消沉的心情,修理加固一下松动倾斜的心理构架,之后你会发现,人际关系其实可以互相容纳、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阳光的笑容,就会有健康人际交往带来的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