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需要去说服别人,怎样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去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时,这样的劝说是重要的是非问题,有时是小事情。我们发现,有的人劝说效果好,有的人劝说效果不佳。人们发现,影响别人是有技巧的。说服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看谁在说服别人,由权威的专家、经验丰富的人、受人尊重的人劝说,效果较好。其次,劝说的内容是真理还是谬论,真理是容易被人接受的,谬论会被揭穿。再次,说服的对象是有差别的,有的对象分析能力强,比较理性,不易被说服;有的对象经验不足,分析能力弱,容易被说服;对象个体有差异,有的人主见不足,易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有的人比较固执,不轻易听取别人的意见。第四,说服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着想的出发点,易于被接受。第五,说服的环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开放的环境,信息渠道广,思想复杂,劝说效果差;封闭的环境,容易形成一致意见,思想易于控制,说服效果好。
要影响别人,促使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最根本的是要明确别人想要什么。之后,你需要简单地向他们说明:只要这样做,他们就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当事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劝说。如何了解他人所需要的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多询问,多观察,多聆听,多思考。如果你说的话明显地只对自己有利,人们通常不会信任你,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要想说服他人,最好不要直接讲述,应该引用对方的话,引用权威专家的说法,因为比较有道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容易接受。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双方观点不同的情景,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导致说服不能生效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都有各自的立场,没有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能够了解,并给予赞美,适时地给予同伴鼓励与赞扬往往会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趋于亲密。说服的技巧主要在于给对方优点适度赞扬,使对方获得心理满足,减轻挫败心理的困扰,在较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劝说。在进行说服的时候,更多的情况下是被对方情感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就必须跨越这样一座桥。
当别人与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相左时,千万不要不顾一切地据理力争,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同时激起对方的逆反情绪,使争论逐渐偏离谈话的初衷,而转向对个人的攻击。人际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共同意识”,把握这种共同意识,求同存异,缩短与对方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适当点缀些俏皮话、笑话、歇后语,在说服的过程中,使对话的气氛变得轻松些,这样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妨在进入主题之前先做自我批评,对方听了以后,便不好意思拒绝或不满了,这就是自责的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也是说服的最好技巧,没有人会对一个已经做过自我检讨的人再横加指责,而你的这种“自责”也是谦虚的一种表现。
每个人都会因为面子而与别人发生或多或少的冲突,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很在乎它。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你也要尽量考虑到保全对方的颜面,只有这样,说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就像在职场中,你想要改变同事已公开宣布的立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顾全他的面子,使对方不至于背上出尔反尔的包袱。假定你与同事在一开始没有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产生了分歧,为了说服他,你可以这样说:“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事情的全部。”或者说:“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后,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这样的表达可以把对方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使他体面地收回先前的立场,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会受到任何的负面影响。
上述的这些说服别人的技巧每天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上演,有些人因为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而使自己的人脉网络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拓展,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某个细节处理不当而失去了潜在的人脉资源。人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