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群体是指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单位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是得到社会确认的,是明确稳定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群体状态。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事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起,梅耶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只反映了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或职务)关系,不能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却时时都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但对其成员却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他在实验中发现,工人们在生产中自发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如干活不能过于积极,也不能过于偷懒。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情感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也对工厂、企业、学校等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表明,企业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对企业生产和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影响;企业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有明显区别,在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正式群体的领导成员的权威性优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对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满足生产者的心理需要(如自尊、交往、情感、安全、解决困难、发挥个人才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企业中不同属性的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成因素有明显的区别,生产性非正式群体的组合往往以工作态度、品德、劳动技能、技术水平、身体素质为主要原因,非生产性的非正式群体的组合原因则受性格和空间关系(平时的联系)影响较大;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往往是能力较强、文化技术水平较高、品德较优的人;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有较大的稳定性。
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有:(1)时间空间条件。时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或是某些共同工作和活动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指彼此生活、工作地点比较接近,或是共同的。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说,时空条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却是必需的。如果能控制这种条件,也就从一个方面控制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2)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性。在正式群体中,几个人对某事有一致看法,或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3)个人的心理条件。主要指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气质性格的相容性。这方面的条件是内部的,具有决定性,往往决定了一个非正式群体的稳定程度。(4)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例如同事、同乡、同学等。人们还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结构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型,主要成员的地位、背景都相似;垂直型,涉及正式群体中不同层次的人员;混合型,即上述两种成分都存在。根据非正式群体性质的不同,又可以把它们分为工作型、经济型、生活型、情绪型、混合型等几种类型。
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某种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群体的首领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等。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组织的明文规定,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因此它具有相对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为此,管理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绝对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