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台湾大学心理学杨国枢教授提出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有四个主要特征: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从内在关系上看,这四种取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个体如何与团体融合(家族取向),如何与个体融合(关系取向),如何与权威融合(权威取向),以及如何与特定他人融合(他人取向)。
(一)家族取向
家族主义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论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还是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人,并且它的盛行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有关。
1990年,台湾学者叶明华在分析家族主义的时候指出,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倾向,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体现在对家族的认识、情感和意愿三个方面。从认知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强调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以及家族荣耀;从情感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一体感、归属感、荣辱感、责任(忠诚)感及安全感;在对家族的意愿方面,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耐、顺从、为家奋斗、长幼有序以及内外有别等。
(二)关系取向
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层面,梁漱溟先生在1963年把中国人这种凡事以关系为依托的文化特征叫做“关系本位”。这种关系取向的特征包括:第一,关系角色化。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人的学生”等。这种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关系的互相依赖性。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性,中国人与他人发展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这种相互依赖性得到回报。第三,关系的和谐性。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和谐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人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性甚至到了不求理由的地步,如果有人破坏了这种和谐,不论他是否有理,都是不对的。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并且在做人的时候要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地避免冲突。第四,关系决定论。关系的作用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但是,中国社会中关系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民族和国家。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依亲疏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人们往往依据与他人不同的亲疏程度决定利益的分配。
(三)权威取向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大多数的家庭实行父权家长制。在这种制度下,父亲是家庭的权威和领导者,不论是在经济上、思想上、家庭法规方面还是在尊卑等级上,父权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当这种思想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就体现在人们对权威的崇拜上。这种崇拜的具体表现有:第一,权威敏感。中国人对权威的存在非常警觉与敏感,他们在任何一个场合总是细心观察有没有权威存在。比如人们见面前总是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打听他人的信息,以获取每个人的辈分、年龄、职位等资料,并据此对他人进行排序,以确定老幼尊卑。第二,权威崇拜。中国人很崇拜权威,不论权威是死是活,并且采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绝对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常常是无条件地崇拜,而且不加批评。其次,中国人有权威泛化倾向,很容易形成“全能权威”的观念。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权威(职位),那么在其他方面也会变成权威(如学问和道德)。第三,权威依赖。由于认为权威是可信的、全能的、永远的,所以在行为上会对权威产生依赖。这种依赖表现在面对权威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能(psychological disability),比如即使是最能干的部属,在权威的上司面前也会自觉无能。
(四)他人取向
“他人取向”是指中国人在心理与行为上易受他人影响,对他人的意见、标准、褒贬、批评等特别敏感且重视。这种取向表现为:第一,顾虑人意。中国人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往往花很多时间打听别人的观点,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中国人看重他人意见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人的避异趋同性,他们通过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与他人的和谐。第二,顺从他人。无论是在意见上还是在行为上,中国人的社会顺从倾向都比较高。他们不愿意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而是尽量与他人一致。第三,关注规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社会规范是自己言行的主要依据。第四,重视名誉。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名誉,所以他们经常调整自我监控的方式与内容,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人,而不是用来做事。
以上是台湾学者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分析,是一家之言,也是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华人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的观点。他们认为,现在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却很难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他们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