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他的学生舒茨则在《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①这一观点对指导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人际关系受到认知、情感、人格、能力和行为举止因素的影响。
(一)交往认知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态度
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对他人的认知会左右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影响交往的目的、广度和深度。人际交往是双方彼此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的过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否则会引发交往障碍。
(二)交往情感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水平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之间在情绪上的好恶程度,情绪的敏感性,对交往现状的满足程度,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现应该适时适度,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良情感反应会影响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反应冷漠,对常人可因之而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会被他人认为冷漠、麻木、无情、不宜交往;如果情感反应过于强烈,不分场合对象地恣意纵情,别人会觉得你轻浮不实;如果情感不够稳定,变化无常,也会让人觉得你反复无常,感觉不宜交往。
(三)交往人格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人格因素对人际交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虚伪、自私自利、不尊重人、报复心强、嫉妒心强、猜疑心重、太过苛求、自卑、自傲、孤独固执等等,会给别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影响人际交往。因此,好的人际交往离不开双方的人格品质。
(四)交往能力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
交往能力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交友愿望强烈,然而总感觉到没有机会;想表现自己,却出了洋相;想关心他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想调解他人的矛盾,可好心经常办坏事,等等。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来提高,关键要多进行交往实践,多动脑筋。
(五)交往行为举止影响人际关系的印象
交往行为举止,包括交往的举止、表情、手势、气度以及言语等。适度、优雅的交往举止,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有效改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的外在表现源于交往心理,当然,恰当的培养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在上述几个因素中,人格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和稳定度。通常所言的友情、亲情、人情都是着重从情感方面来说的。可以说,情感的相互依存是人际关系的首要特征。但一般来说,在非组织关系中,是情感成分承担着主要的调节功能;而在正式组织关系中,行为举止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导成分。要想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很重要,两者兼备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