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的简称为“角色”,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每个人都扮演着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就是一个角色丛。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如教师角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角色就是教师的行为规范;二是教师角色表示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教师角色意指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意识即是当事人明确这个社会角色基本要求的一种观念和行为。
角色意识的重点是能力和行为。它明确地指出在角色中获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和行为,给予了个体更多的发展空间。组织中的角色意识通常也能更好地帮助成员更快地适应组织结构,允许快速巧妙地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组织经营战略的变化对各种社会组织角色的要求。角色意识通过拓宽职责范围来促进创造性或优异的思维能力的产生。雇员能更灵活地创造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具体的任务。角色意识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帮助改变了雇员对其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使他们更专注于行业过程而非具体任务。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在企业管理中,组织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企业中员工的角色。这种角色不是固定的。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角色存在于不同的职位和岗位上,角色意识是在不同的职位、岗位上对当事人综合表现和完成相应任务必需的素质要求,角色意识是承担某项工作和职责的职位说明书、岗位资格证和角色证明书。
一个人的一生,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在自己家庭里,小的时候扮演儿女、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中年扮演父亲母亲、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老年扮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社会上扮演同志、朋友、领导、职工等等;在公共场合扮演着儿童、少年、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农民工人、干部老师的角色。总之,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样的角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角色的意识,你在扮演子女角色时,可能享受父母的哺养关爱,可以撒娇;当你扮演父母角色时就要给予孩子哺养关爱,却不能对自己的孩子撒娇。你在单位是领导,你就要有领导的才能,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职工。在单位承担领导职责的人士回到家里,就是一个普通家庭成员,而不能以领导自居。每个人,在一天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在不同情形下的角色要求,否则就会出现麻烦。在单位你可能是领导或者是职工,但是在家庭你可能是儿子女儿,或者是丈夫妻子,每个角色扮演好了,生活工作就会顺畅、幸福、快乐。当好自己的角色,保持良好的心态,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其有很大的关系。万事万物都有运行规律,也就是如同卫星一样要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转,不然你就会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