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其主要基石是农业文明。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中国人际关系特征,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俗重情谊,成为中国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网络。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宗族亲戚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宗教信仰关系)、业缘(同业同学关系)、物缘(以物为媒介)的“五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


进入当代高度文明发展的信息社会后,现代人际关系与农耕时代的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代人以“五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依然存在,又不仅仅限于此。当代人采取其他各种方法,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一)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和复杂化


现代人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地位不等,品格不同,修养不一,苦乐不均,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每人都会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复杂。交往中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某个言谈举止,就可能形成伤害或被伤害,致使双方关系紧张。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另一方面,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导致人际关系的松散化。现代人常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防人”观念的影响,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等。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自己则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以至于“婉言”、“讳言”、“曲笔”等等,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不吻合的。


(二)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丰富化和表面化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生产规模较小,导致人们交往的空间范围狭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原有的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交往欲大大增强。过去那种集中于亲友、邻里之间,出于感情、心理需要的人际交往逐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在交往中已不满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是除了注重感情的需求外,还希望在增加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朋友,觅得发展的机会。这样,人们交往机会的增多,交际时间的缩短,交际需求的加大,交际面的拓宽,导致了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大大不如以往那么牢固、稳定,而体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征。这种人际交往的表面化,一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拓宽人际交往的网络,扩大交友的范围;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在频繁变换交友对象的同时,让人感到人际之间的深入了解趋于困难,甚至感到人和人交往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有时还会因朋友的退出和远离而出现各种有害的不良心态,如浮躁心态、焦虑心态、迷茫心态、失落心态、逆反心态、怀旧心态、自危心态等。由于一些现代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社会变革的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引发的现象,导致怨天尤人,哀伤不已,或走向另一极端,封闭自我,拒绝交往。


(三)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短视化


现代社会的生产已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当代人在社会生产中将较多的目光专注于等价交换的原则,交换双方都强调互惠互利、利益均等才能成交。这种经济利益上的等价交换的功利主义因素,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对某一方来说不受益,那么他可能会退出交往或放弃这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能够得以维持,大多是双方都有所收益,而且获益的程度还要基本均衡。一些人奉行“只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没用的朋友”的交友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因素加大的观念。功利主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削弱,而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交往日趋增多,功利目的渐次增强,并成为人际交往中无形起作用的重要法则之一。人际关系的建设,经济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因素,然而,人际关系交往中,过多的功利考虑,又扼杀了人际关系中最宝贵的人情因素。没有人情因素,只有功利因素的人际关系.是短视的人际关系,是很难长久维系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关系的个性化和松散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多元化,强化了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在人际之间的交往中,个人的正当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个人的正当权益希望受到保护,个人的性格爱好希望得到展示。因此,人格平等及人格尊重就成为人际交往的又一重要原则,进而形成人际交往的个性化特点。这个特点与以往社会交友的原则有所差异。传统的人际交往信奉互谦互让、互谅互解,强调“忍让”。对于“忍让”的程度认识不同,理解迥异,使得一部分当代人逐渐厌恶了忍耐而推崇个性意识。


应当说,在诸多新的交往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这本是无可非议的。现代人注重关系平等,相互之间大都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相处投缘就经常往来,双方感觉较差就中断走动。人们在交往中不愿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愿受到较多的限制,听从别人的命令。相反,交往中个性意识增强,希望对方给予自己较多的自由度,希望个性发展能受到对方尊重。这从一个角度讲,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但从另一方面讲,一味强调个性自由,只凭个人意志行事、交往,久而久之,很可能削弱人际关系交往的可能性和范围,结果使人际关系松散冷漠,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危及社会健康、文明、公正、安全地发展,其后果是严重的。


相关文章

客户服务成本如何处理

​客户服务成本的估计和衡量是根据一定的方式制定出最合适的物流服务水平,然后在达到该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寻求其他物流成本即物流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1000查看详细

客户服务成本与狭义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

​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向客户提供适当的物流服务。“适当(Right)”的观点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物流系统既做到提供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使客只的满意程度最高,又做到物流成本(狭义物流成本,本章均简称物流成本)之和最低。这一点正说明了客户服务成本与物流成本之间的背反关系。

37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的地位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

43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成本如何优化

​装卸搬运作业是衔接运输、保管、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活动,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应尽量节约时间和费用。在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方面,通过一定措施能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优化装卸搬运的成本。

790查看详细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