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1.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
2.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对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全面描述,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叙述。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等。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营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3.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常见的是文字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媒介,像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人际传播媒介,语言传播媒介,表情、体态、目光等等。
4.公共关系传播的目标公众
这里的目标公众是传播受众,是组织意欲影响的对象。组织要想有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就要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把他们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他们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当组织开展一项具体活动时,需要先确定具体活动针对的目标公众再开展传播工作。
5.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学者们认识到,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借鉴专家学者的理论和思想,应用于传播实践,以便科学地影响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