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社会组织形象,就是组织实际表现和行为在公众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综合评价,是社会舆论对组织的反应形成的总体印象。企业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产品形象、服务形象、设备设施形象、人员形象、经营形象、标识形象、企业文化形象、社会责任感形象、社会舆论评价形象等等。企业文化形象包括: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品德等等。企业文化形象是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是组织着力培育的精神气质和思想风貌的体现,是社会组织独特风格的体现,是社会组织长期蕴含的文化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他社会组织形象,如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等,与它们的工作内容相适应,体现在它们的工作内容和结果上,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形象对其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有人说,组织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就企业而言,具有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吸引资金,吸引人才,有利于产品销售,有利于增加凝聚力,有利于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社会组织的形象是在运行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包括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一般而言,组织形象内容包括整体形象、特定形象、服务形象、人员形象、环境形象、标志形象等方面。社会组织形象中的总体形象和特定形象是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和不同阶段展示的形象。社会组织总体形象:是社会组织的永久性形象,是在社会公众中展示的普遍形象和一般性形象,是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地展示给全社会的形象,是社会组织永远要恪守和不断追求的形象。社会组织特定形象:是社会组织发展中某个时期的阶段性形象,是社会组织在一部分特定公众中的形象。特定公众是对社会组织某个阶段的某个方面有重要影响的公众。塑造社会组织形象,要研究总体形象设计,也要考虑特定形象设计,总体形象要包含特定形象,特定形象要完善总体形象。
公共关系工作要服从于社会组织的总目标,着眼于塑造形象,处理关系。当组织形象良性变化时,公共关系工作要保持发展这个趋势,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让社会组织在公众心目中保持良好形象。当社会组织形象不清晰又模糊时,公共关系工作要研究让社会组织在全社会构建清晰鲜明的良好形象,通过行动和传播,联络公众关系,让自己的形象脱颖而出,让公众能够在众多社会组织中识别出来这一个社会组织。当社会组织形象发生危机,出现形象恶化势头时,公共关系工作应该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补救,处理好危机中的公众关系,阻止社会组织形象恶化发展,并将危机化解为机遇,重新塑造社会组织形象,或者促使恶化的形象向好的方面转化。
1.社会组织形象由诸多因素构成,具有整体性
组织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形象包括:
(1)企业整体形象:企业历史、社会地位、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综合性因素。
(2)人员形象:员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及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人员素质因素;管理者的品德、素质、作风、能力、仪表、态度等等。
(3)产品形象:产品质量、性能、价格、外观包装、产品结构、经营方针、经营特色、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经营管理等等因素。
(4)技术形象:技术水平、技术实力、物质设备、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5)服务形象:服务的种类、时间、范围、深度、态度、效率。
(6)环境形象:单位的建筑、服务设施、机器设备、生产场地、环境绿化等等,
(7)标志形象:社会组织名称、品牌、商标、标志、代表色彩等等。
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体形象,但这些具体形象只是构成企业整体的基础,而完整的企业形象是各个形象要素所构成的具体要素的总和,这才是对组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宝贵财富。对公众而言,社会组织形象的印象源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组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况,而这些方面的组织形象往往就是社会组织最突出的特征。对公共关系工作人员而言,就需要全面、准确、认真地对待社会组织形象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掌握全部情况,才能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得心应手地为组织塑造在公众心目中良好形象而努力。
2.社会组织形象是公众的意见看法的总和,具有主观性
社会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或看法的总和,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具有主观性。社会公众构成复杂,身份有差异,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审美标准、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他们观察社会组织的角度、审视社会组织的时空维度也不相同,这样社会公众对同一社会组织及其行为的认识和评价就必定有所不同。社会组织形象认识的主观性,是指某一部分公众的评价和认识具有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评价的主观性。
3.对社会组织形象的评价具有客观性
观念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组织形象所赖以形成的物质载体是客观的,组织的社会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建筑物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组织的员工也是具体的,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是实实在在的。组织形象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以组织的实际表现作为基础构筑的客观存在。
我们说组织形象是客观的,也基于一种统计规律。组织形象是公众的意见或看法,这个公众不是单个的人或少数群体组织,而是一个公众的集合。个人的意见是主观的、可变的,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公众或大多数公众的意见则是客观的。虽然,在特殊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也可能被误导或因其他原因而产生错误看法,但是,真实的情况终究会被认识和理解。从整体公众的角度来认识理解组织形象,能够形成组织形象的清晰印象。从整体上全面地反映组织形象,这种反映就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
4.组织形象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当社会公众对组织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以后,一般会保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这就是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要在公众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组织众多、传播媒介发达、产品数不胜数、广告泛滥的年代。要改变一种产品或一个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就更难了。至今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还残留着对中国的一些不良的印象:凭票购物、统一服装、甚至还有小脚女人,诸如此类,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不了解。这些事实说明,印象一旦形象具有稳定性。组织形象的这种相对稳定性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是社会组织因良好形象维持而受益,其二是社会组织因不良形象难以改变而受损。当然,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人们需要对改变形象的艰难性有足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