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建立的社会机构,它有工作目标,有成员,成员之间有分工合作,社会组织为完成社会分工的任务而运行。运行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社会组织即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结构与内容。社会组织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
社会组织的出现、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过程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和进步,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形式走过了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共同活动的群体形式最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群体,血缘关系、家族关系、氏族公社成为当时的主要社会关系形态。稍后出现了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和村庄等。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初级社会群体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组织适应社会及社会成员的需要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这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的形式还是以初级社会群体为主。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含义是: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初级社会群体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经济组织的出现,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和成长的,从手工作坊到机器大工厂,从货郎担到百货公司,从制造厂到上市公司,从独资企业到合资公司,从小企业到跨国集团,社会组织在经济领域的成长迅速扩张。在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社会管理机构的政治组织、行政组织也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地发展起来了。
社会组织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有特定的组织工作目标。组织目标一般是明确的、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才形成从事共同活动的社会组织。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灵魂。第二,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社会组织是由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系统。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社会组织如无固定的成员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体基础。进入或退出一个组织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经过组织的考核与审查。第三,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提高活动效益,一般都具有根据功能和分工而制度化的职位分层与部门分工结构。只有通过不同职位的权力结构体系,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活动,才能顺利开展组织活动并达到组织目标。第四,有普遍化的行动规范。它一般以章程的形式出现,并作为组织成员进行活动的依据。组织的行动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通过辅助的奖惩制度制约组织成员的活动,以维护组织活动的统一性。第五,社会组织在社会环境中运行,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就每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不仅自身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人员、信息的交换,而且还根据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组成不同的组织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水平上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一个组织如果绝对地自我封闭,组织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工厂、机关、医院、学校、商店等都是社会组织的具体形式。
“社会组织”在社会学的概念中,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目标和职能,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社会群体结构和内容。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构、社会团体都囊括在“社会组织”的范畴之内。我们随处可见的学校、工厂、医院、商店、政党、部门等等都属于此范畴。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并不强调它们是社会群体,而是称为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企业等等。总之,公共关系主体是主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向公共关系客体主动施加影响的各种社会组织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