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思想言论一度非常自由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著书立说,游说列国,深受各国诸侯君王的尊重信赖。游说之风盛行,宣讲释理形成风气,干预朝政,影响君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依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学术思想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阐述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见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逐步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一)儒家处理关系的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开创者孔子,弟子三千,身边有七十二贤人,研究探讨国事学问,著《论语》撰《春秋》,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基础。孔子曾为了宣扬他的思想,携弟子周游各国,对诸侯们进行游说,试图用儒家思想引导君主。


孔子处理关系的思想核心是“仁”。所谓“仁者,人也”,即仁义、仁慈、仁爱地对待他人。提倡“和为贵”,“礼为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还讲到面对利益和利害时如何处理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广交朋友,一则交朋友可以有“人和”,二则广交友,可广得信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思想原则,至今受到国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的崇尚。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他在政治上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最重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心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孟子在讲到君臣关系时说:“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思想在当时,不失为明智。

(二)老子与墨子处理关系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逐鹿中原,战国七雄攻城略地,造成民间田地荒芜,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面对当时战争频繁,诸侯各国争斗不止的政治局面,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思想。为了避免矛盾和战争,提倡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观点,在当时,也不失为一种处理关系的思路。但是,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回避矛盾和纷争,消极地对待关系处理的主张。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显得单纯而幼稚。然而,就是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住在高楼里的人们之间,也不能说没有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今天的人们在处理关系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回避矛盾的处理关系的方法。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让各国之间和民众之间,要“兼相爱”,不要“交相攻”。墨子提出的是一种以关怀和爱心来对待关系处理的主张。这些思想,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含义是相通的,也是今天流行歌曲中唱到的“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所倡导的。然而,人们的常识也清楚,在一定范畴内,“兼爱”、“非攻”的思想是可以倡导的,也可以获得最广泛的赞同和领悟。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在矛盾激化的时候,在争斗的双方之间,这样的思想就没有实质意义。也就是说,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人,也希望让世界充满了爱,但是,他们的行为就不完全受墨子思想的约束。所以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在一定范畴内是真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引导作用,但是,超出一定的范畴,就没有实质价值和意义。


(三)法家处理关系的思想

法家主张用“法、权、术、势”来进行国家的治理,商鞅变法时,为了昭告天下变法的决心和“言必信”的明示,采用了“立木为信”行动。这样的行动,在今天看来,就是古代的准公共关系活动。


商鞅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商鞅做秦国宰相期间,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继位。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法家代表人物处理关系的强硬举措,导致商鞅的悲惨结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关系的处理从古到今都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强硬地对待关系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会产生仇恨,会遭到报复。


(四)兵家孙膑孙武故事的启示


孙武即孙子(前552年—?),齐国乐安人。公元前527年,年仅25岁的孙武完成《孙子兵法》。他的军事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广有影响。他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提倡预先谋划:“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虽然是军事家,孙武认为打胜仗,未必是最佳选择:“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膑(?一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孙膑、庞涓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学成后到了魏国,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将军。打了几个胜仗后,更得魏惠王的宠信。后来,孙膑也到了魏国,庞涓在魏惠王面诬陷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孙膑被施以膑刖足、黥脸之刑。庞涓以为,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随后,孙膑装疯,暗中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一天,他听说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找了个间隙,偷偷前去拜访。齐国的使臣遂答应帮他逃走。这样,孙膑便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孙膑回国后,很快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干,将他留在府中,以上宾的礼节殷勤款待。


田忌喜欢赛马,却时常输掉。有一次,他又与齐威王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对等竞赛,三场全输,田忌好不丧气。这时恰巧孙膑在场,便给田忌出主意说:“待到下一轮比赛时,你用上马对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威王的下马,用下马对威王的上马,必赢无疑。”田忌依计行事,造成两个局部的优势和一个局部的劣势,以一负二胜赢得齐王千金。一向取胜的齐威王这次输了,大感惊讶,忙问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孙膑找来,借机推荐给齐威王。


“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魏将军庞涓发兵8万,以突袭的办法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国抵挡不住,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欲派孙膑为大将,率兵援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残疾人,带兵为将多有不便,还是请田大夫为将,我从旁出主意吧!”齐威王答应,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8万,前往救赵。大军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郸,速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提出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发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弃赵回救,这样能避免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而致魏军于奔波被动之中。这个提议立即为田忌采纳,率领齐军杀往魏都城大梁。魏军好不容易将邯郸攻陷,却传来齐军压境,大梁告急的消息。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除留少数兵力防守邯郸外,忙率大军驰援大梁。没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齐军包围。魏军长期劳顿奔波,士卒疲惫不堪,哪还顶得住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主将庞涓也被活捉。后来,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乖乖地归还了邯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据说,孙膑并没有杀庞涓,只是训导他一番,又将他放了。在以后的战争中,孙膑又用计谋让庞涓再次失利,困顿之下庞涓自杀而死。再后来,齐国内乱,孙膑和田忌都牵连其中,也是受害下场。


在“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军事斗争中用智慧取胜,也看到了政治斗争中,涉及利害的时候,人际关系的争斗、复杂、险恶。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孙膑,田忌举贤士孙膑给齐王,孙膑与庞涓的斗智斗勇,齐国的内讧等等。无论如何,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无休止的争斗带来对所有人的伤害,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显得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告诫显得宽厚,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明智,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则充满了“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


(五)苏秦张仪处理关系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游说,以闻名中外的纵横之争达到最高境界。纵横论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苏秦主张弱国联合共同对付强国。他利用自己的见解和成功的游说,先后得到燕王、赵王、魏王、齐王、楚王的信任和支持,并于公元前333年,促成六国诸侯集会洹水联盟,他被推为“纵约长”。张仪则与苏秦针锋相对,他也游说六国,进行离间活动,宣传弱国追随强秦才能确保自身安全。纵横两派的策士们,游说列国,畅谈列国关系形势,纵论利害得失,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有目标地开展大规模的游说劝服沟通活动,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堪称世界古代策划游说的典范。苏秦和张仪还提出了“远交近攻”的主张,是一种外交策略。


相关文章

客户服务成本如何处理

​客户服务成本的估计和衡量是根据一定的方式制定出最合适的物流服务水平,然后在达到该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寻求其他物流成本即物流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1000查看详细

客户服务成本与狭义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

​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向客户提供适当的物流服务。“适当(Right)”的观点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物流系统既做到提供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使客只的满意程度最高,又做到物流成本(狭义物流成本,本章均简称物流成本)之和最低。这一点正说明了客户服务成本与物流成本之间的背反关系。

37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的地位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

43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成本如何优化

​装卸搬运作业是衔接运输、保管、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活动,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应尽量节约时间和费用。在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方面,通过一定措施能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优化装卸搬运的成本。

790查看详细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