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形象,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工作和进行的双向沟通活动。公共关系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而社会组织起始于氏族公社时期,因此,作为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的存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它还处于原始的状态,换句话说,即人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阶段。只是到了20世纪初,由于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公共关系产生并顺利成长的土壤。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孕育,只有人类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公共关系才真正诞生。公共关系的兴起,标志着现代社会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组织只有处理好了与公众的关系,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美国有家文具商店,为了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公共关系人员动足脑筋,充分利用店堂的空间,设计了一种独特的空间形象,赢得少年儿童的欢心。商店的店名书写模仿了孩子的手迹,店门形似一本打开的练习本,上面还有少年儿童做的作业,中间的门轴是一支铅笔。这样,孩子们老远就看见这个奇特的店门。这是从店面的设计上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
公共关系的要素,是指公共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是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离不开的因素。公共关系三要素是指:社会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1.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社会组织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它有领导,有工作目标,为完成社会分工的任务运行。每个社会组织从建立之初开始就在运行,这种运行将伴随社会组织生存的全过程。因此,在社会环境中运行,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没有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主体所说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群众团体等。
公共关系的公众,特指与社会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的单位、部门、群体和个人。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公共关系是针对特定公众对象来开展工作的。没有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也就没有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公众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公众,是与这个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所有单位、部门、群体和个人。这个社会组织与别的社会组织的公众对象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一家企业有它的公众对象,包括它的所有供货商、销售对象、管理部门、相关单位,这些都是这家企业的公众对象。政府的公众对象,包括所有与政府相关的单位和人群。因此,公共关系的公众具有群体性、相关性、隐蔽性、限定性、同质性、复杂性、可变性的特征。
2.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
公共关系的公众概念,不同于公民,不同于群众,不同于消费者,是公共关系的一个特定概念。“公民”是法律意义上年满十八岁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个体,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从其产生来看,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群众”按现代汉语的字面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另外则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消费者”从法律意义上讲,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美国的《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消费者是那些购买、使用、持有、处理产品或服务的个人”。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将“消费者”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成员”。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将“消费者”定义为“使用、取得、定制或者具有取得或定制商品(工作、劳务)的意图以供个人生活需要的公民”。
3.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手段和媒体
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手段和媒体,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连接媒介。没有信息传播沟通,也就没有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即通过运用一定的符号,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对方接收到信息后引起一定的反应,亦以一定的信息形式反馈回来。通过这种双向的传播沟通交流,双方逐渐达到分享信息,相互了解,达成共识的目的。
传播沟通的媒介,包括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影等媒介,具有传递信息快、影响力强、威望高等特性;也包括组织媒介,主要指社会组织的报纸、电台、电视、网络、会议等等;也包括人际交流的各种方式和媒介。
在公共关系三个要素中,社会组织具有主导性,传播具有效能性,公众具有决定性。协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公共关系工作和活动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