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1.《大英百科全书》定义:“公共关系是旨在传递关于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以改善公众对他们的态度的一种政策和活动。”“主要任务是发布新闻、安排记者招待会、回答公众投书、规划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准备宣传资料和雇员刊物、给股东报告、规划广告项目、筹划展览会和参观访问、调查公众舆论。”
2.国际公关协会(IPRA)大会1978年8月在墨西哥城召开,这次会议所作出的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组织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并采取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组织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
3.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征询了2000多名公共关系专家的意见,从中选择了四则定义,其中两则的内容是:“公共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为获取大众之信任与好感,借以迎合众之兴趣而调整政策与服务方针的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同时,公共关系是将此种已调整的政策与服务方针加以说明,以获得大众了解与欢迎的工作。”
4.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R.哈罗博士,通过征求83名公共关系领导人的意见,研究了472个定义,得出结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建立和保持相互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问题和纠纷的处理,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加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责任;它还作为监视预警系统,帮助管理部门预先做好应变准备,与社会动向保持一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它用调查研究和正确并合乎道德的沟通技术作为其重要手段。”
5.中国学者廖为建:“公共关系即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6.居延安等人在《公共关系学》一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取得与其特定公众的双向沟通和精诚合作而进行的特定行为规范的准则的传播活动。”
7.国内外学术对公共关系的一些通俗说法: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田中寅次郎说:公共关系就是与社会保持良好关系的技术。中国台湾学者祝振华说:公共关系就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艺术。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和基本含义
1.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组织是主体,公众是客体;
2.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传播活动;
3.这种传播是双向信息交流关系;
4.主体是控制系统,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
5.目的是使社会组织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
(三)静态公共关系与动态公共关系
1.静态公共关系
静态公共关系(指公共关系状态):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公众关系的情形和状况,包括社会关系状态与舆论关系状态
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公众环境的情形和状况。它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实际形成的结果。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中。
公共关系状态包括与组织相关的“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两个方面。“社会关系状态”指组织机构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处的情形和状况。“公众舆论状态”指公众舆论对组织机构的反映和评价的情形和状况。
2.动态公共关系
动态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活动):社会组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公共关系工作,为改善公共关系状态而作出的努力。
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来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关工作。公共关系实务是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组织的经营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活动包括调查研究咨询、设计制作、活动策划、宣传实务、交际事务等等,需要动用一定的资源,运用专门的媒介和技术,指定专门的目标和计划,由专门的职能机构来实施。
(四)广义公共关系和狭义公共关系
广义公共关系包括动态和静态公共关系,同时可分为自觉的和盲目的两种状态。广义公共关系包括公共关系状态和公共关系活动。广义公共关系首先包括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职业、事业、活动、思想及观念,也包括人类历史上出现的非自觉的盲目的类公共关系和准公共关系实践活动。
狭义公共关系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是指自觉的、动态的公共关系;是自1897年美国铁路文献年鉴出现公共关系概念以后,人类自觉的公共关系实践活动;是自1903年艾维·李创建公共关系职业以后,人们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公共关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