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的引进,从公共关系教育开始。1985年,在广东省的深圳和广州,开办了中国大陆最早的公共关系学习班。在公共关系学习班中,大学教师上课,来自中国香港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讲授公关实务,带来了香港的公共关系教材。中国最初的大学公共关系教育,开始于深圳夜大学。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广东中山大学正式试办四年制本科公关专业。1986年底开始,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出版公共关系学的著作和教材。在早期的公共关系学科的引进中,广州的中山大学、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上海的复旦大学出版了第一批公共关系学教材,中国的公共关系学科的引进和研究,由此发端,并蓬勃发展起来。
(一)公共关系教育的启动和发展
1.1985年,广州市工会举办公共关系学习班
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接着,广州市工会举办了公共关系学习班。授课的教师是中山大学的教师王乐夫、廖为建,中国大酒店的常玉萍承担了酒店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的思想开始传播到东南沿海的企业中,公共关系的意识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成为观念创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2.1985年深圳大学在夜大学开设公共关系学专业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此后全国各大学陆续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
3.目前,中国的大学几乎全部开设公共关系学的课程
1989年12月,全国高等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上推出了经过研究讨论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随后,先后在杭州、兰州、北京、武汉召开了二至五届全国公关教学理论研讨会,对中国的公关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种层次的研讨和公关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公关人才,为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
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广东中山大学正式试办四年制本科公关专业。目前,中国的公关教育已经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多层次化。有高校教育的公共关系学学士和研究公共关系方向的硕土、博士,也有培养公关专业人员的自学考试、夜大、电大培训。有公关专职人员培训、资格证书培训,也有厂长、经理、党政干部的公关知识培训。目前,中国所有高校几乎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高等教育公共关系学从出现到今天,从无到有走过的路程并不漫长。
(二)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开展和著作的出版
1.1986年11月,《公共关系学概论》出版,作者明安香等。1986年11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公关课题组编著的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2.1986年12月,《公共关系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乐夫、廖为建等。
3.1987年4月,《公共关系学导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居延安等。
(三)公关理论研究推动了公关实践的深入开展
1984年2月,《经济日报》报道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公共关系工作经验,同时.发表了《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的社论,启发人们研究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关系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之后,又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
1990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河北新城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公共关系理论研讨会,议题是“公共关系与社会发展”。1991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共关系工作会议,对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并交流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薄一波同志在贺词中充分肯定了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了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这在当时是对公关事业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同时,由中国公关协会、北京公关协会、深圳大学大众传播系、《公共关系》杂志、《公共关系导报》、《北京公关报》、《公共关系报》联合举办“中国十大杰出企业公关评优活动”,树立了一些成功的典型,总结出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
新城会议之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公关理论研讨会,这些会议紧扣中国的国情,对公共关系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科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
1992年7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在山东召开了“中国公共关系特色初探”研讨会,1993年又在北京怀柔召开了“中国公共关系特色再探”研讨会。1997年,第一届中国海峡两岸公共关系理论暨实务研讨会在台湾召开,两岸公关学者和业内人士共同研讨公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创海峡两岸公共关系合作之先河,对推动两岸公关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出版公关方面的图书五六百种,此外还有涉及公共关系方面的大量论文、调研报告。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