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处所。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公共礼仪可以使人际之间的交往,形成良好的关系,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有修养的现代人,在公共场所让自己的言行合乎礼仪,即是一种义务,也是自身品位的证明。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畅通的交通秩序可以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创造文明的乘车环境可以增添社会的和谐氛围。乘车应当文明文雅,人人都做“文明型”、“优雅型”乘客,整个车厢自然充满和谐氛围。
乘车文明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我们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程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让文明不仅仅成为口头禅,也成为每个人行动的座右铭。
(一)营造乘车和谐氛围
乘坐公共汽车时,应在站台上有秩序地等候。公交车进站停稳后,应让车上的乘客先下,然后依次上车,不要争抢。上车后要主动刷卡、投币或买票。先上车的乘客,应主动往车厢内移动,以免堵住车门,妨碍车下的乘客上车。
遇到老幼病残和怀抱婴儿的人应主动让座,以保证他们的乘车安全。当别人给你让座时,应主动向对方致谢。
车辆行驶时,无论站立还是坐在座位上都应该举止大方,不能将头和手伸出窗外,要坐好或站稳,抓住扶手,防止紧急刹车时摔倒。在车挤的情况下应懂得互相礼让。应多为其他乘客考虑,不要在车厢里大声打电话影响他人,也不要在车厢内打闹、喧哗。
应当爱护车厢环境卫生,不在车上抽烟,不随地吐痰,不要在车厢里乱扔果皮、纸屑。不要在车上吃东西喝饮料,以免食物溅开弄脏其他乘客。更不要携带宠物或危险违禁物品乘坐公共汽车。
遇到下雨天,乘车前应预先准备好一个塑料袋,在上车前要将湿漉漉的雨衣脱掉,雨伞收好,放进塑料袋里,以免弄湿别人的衣服、车内座椅和地板,给人一种自私自利,无公德意识的感觉。否则,除引发争吵外,还会导致车厢内地板湿滑,容易滑倒人。
下车时,要提前向车门移动。在移动时,如果前面有人的话,要客气地询问前面的人是否下车,不要什么也不问就横着向外挤。
(二)乘公交的八种陋习
在日常出行乘坐公交时,经常会见到一些不文明行为。
1.不排队候车,不遵守先下后上秩序
尤其是在每天早晚乘车高峰期,上车时拥挤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人根本不排队,车一来就蜂拥而上,你挤我扛他撞,老人、孩子常常被挤得上不去车。
这样不仅延误时间,带来不必要的争吵,而且秩序混乱,也给小偷行窃带来可乘之机,造成乘客出行中的很多不安全隐患,甚至发生严重事故。
2.破坏站台环境
在站台候车时,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及废弃物;在站牌上乱涂乱画、张贴小广告;破坏站牌、站台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乘客出行,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他人健康。
3.衣冠不整
外出时衣冠不整,或赤膊乘车,或穿拖鞋乘车,或在车厢内随意脱鞋、整理袜子,都是不雅观、不文明的行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尤其是穿拖鞋上下车,不仅不礼貌而且还可能因为拖鞋不方便而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乘车安全。
4.不懂文明让座
还有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不能做到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有时售票员再三动员,他们仍闭目养神,视而不见,这反映出乘客的自身素质不高,公德意识差,而且万一遇到情况,司机急刹车时,还容易给这些本应得到照顾的人带来伤害。同样,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在接受别人的让座后毫无表示的坐了下去,这也是不礼貌的。应该对给予你帮助的人真诚地说声谢谢,下车时应该把座位让还给让座位的人,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5.没有教养,大声喧哗
有些人习惯于在公交车厢内大声喧哗,或与他人彼此打招呼,或与朋友高谈阔论,或不停地打手机,高声交谈,旁若无人,这些种做法使周边环境变得很嘈杂,既影响其他乘客乘车,也分散司机的注意力,容易发生事故,令人反感。大家出行都愿意有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能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也是素质高、有教养的体现。
6.旁若无人,过分亲密
有些年轻的情侣在车上旁若无人,语言和行为过分亲密,使其他乘客十分尴尬,这其实是对他人、对自己、对情侣都不尊重的行为,谈恋爱应该选择好场合,公众场合要表现的落落大方。
7.在座位上跷二郎腿
车厢空间有限,跷腿不仅影响其他人通过,容易绊倒人,还会把自己鞋上的脏物蹭到别人身上,也是不文明的行为。乘车时不能只顾自己舒服,一举一动都要顾及到周边其他人的利益,才能化解矛盾,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8.不扶把手,身体接触他人
有些人在车辆行驶中不扶栏杆或把手,车厢内人多时把自己的身体完全贴靠在别人身上;或站着乘车的人把身体靠在座椅背上,身体重量放到坐着乘车的乘客身上,加重别人的负担,让人感到厌烦。当车辆拐弯或急刹车时,也很容易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文明乘车理应先下后上,保持秩序,讲究礼让。如果每个人都“文明乘车从我做起”,乘车秩序一定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