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生儿育女的摇篮,是培育家庭美德的场所。家庭不仅仅是人们吃、喝、住的场所,同时还是有着丰富伦理内容的情感港湾。
家庭礼仪即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在家庭中的作用就是规范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在家庭中讲礼仪,才能造就良好的家庭气氛,使人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反之,不讲礼仪,很容易引起矛盾和摩擦,久而久之,影响相互之间的感情,造成家庭矛盾。
家庭和谐了才能团结互助,才能共渡难关,也才能使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子女对父母的礼仪
中国社会特别重视敬老,在家庭中尤其突出。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往往年岁和辈份最高的人是一家之主,他是家庭中的最高决策者。其他的家庭成员都要对他保持足够的尊敬。这种尊敬就要从礼仪上体现出来。孝顺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父母对于子女生养抚育,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无怨无悔,因此子女对父母就应该心存感恩之情,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对父母尽心侍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会切身体验到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和艰辛。因此,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处处以礼事之,不能有半分的失礼之处。
但这种孝也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三层:孝养、孝顺、孝敬。孝养是最基本的,是指在物质上的对父母的侍奉,但这一层远远还不是孝的全部。父母对于子女物质上的要求是很低的,子女固然应该为父母提供相对丰富的物质供应。但除此之外,对父母的其他方面,比如精神的需求不闻不问,则不能说是高质量的孝。所以,孝养之外还要有孝顺、孝敬。即满足父母精神的需要。只有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子女的完全的照顾和满足,才能说是完全的孝。只养而不顺、不敬,就是对于父母的失礼。子女对于父母尽礼,父母的心情和身体都会有稳定的保障,当然家庭的气氛就会和谐融洽。
孝敬父母,也包括孝顺公婆和岳父母。要尊重和关爱双方的父母。对双方的父母要同等对待,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对待老人不嫌弃,不虐待,要把他(她)们放在尊贵的地位去对待。家有老人是儿孙们的福气和骄傲。上班下班都要与老人打招呼,说声“我走了”、“您休息好”、“我回来了”、“您今天过得好吗”等等。年轻人要理解老年人的心思,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做点什么,衣服要宽松大方,勤洗勤换。
要特别注意给老人以精神慰藉。按照他们的情趣支持他们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一旦有病闹灾,要亲近扶持,不惜花钱求医问药,要像他们哺育我们小时候那样擦屎端尿地侍候他们。老人不在跟前的要理解老人想念儿女的心思,常回家看看,经常打电话报平安,以示对老人的安慰。
在家庭中,对于长辈的尊敬是全部家庭礼仪的前提和基础,其他一切家庭礼仪都围绕着这一点展开。很难想像,一个人如果不尊敬、孝顺长辈,那么他对于同辈的友爱,对下辈的爱护还有什么意义。
(二)父母对子女的礼仪
家庭的整体品质和气氛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从婴儿咿呀学语开始,他(她)就在接受家庭的熏陶。因此,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将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对子女的言传,一定要耐心,多与子女交流沟通。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一定要文明礼貌,不吵不闹不说脏话,给孩子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子女方法要得当,不打不骂不训斥,善于启发引导,多表扬少训斥,教育他们克服缺点、发扬成绩。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教育子女更是父母双方的重担。不能推给一方去管,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父母若是只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将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父母严格要求子女是对子女负责的表现,但过于严厉有可能束缚孩子自由的天性。若是采取溺爱或放纵的态度,从而使子女失去了约束,这将是做父母的严重失职。
在现代社会,父母对于子女除了养育之外,还要注意对于他们人格的尊重,即在家庭中要力求平等地对待子女,养成家庭民主作风。这样子女在家庭中对于父母就不仅是孝顺、恭敬与服从,还会有敬佩、亲和与交流,这也是一种礼。因此父母对于子女也要以礼相待。礼即理,父母对子女有“礼”,才能时时事事有“理”,惟其如此,子女才会对父母心悦诚服,才会与父母真心地交朋友。
(三)夫妻之间
婚姻是缘分,夫妻是最长久的伴侣,成之不易,结合伟大,双方要珍视她、维护她。夫妻相处最根本的原则是互相之间要尊重、平等、宽容、谅解和关心,尊重对方的人格、性格、爱好、隐私,让配偶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关心对方的事业、前途,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关心,例如嘘寒问暖。要宽容、理解对方,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夫妻双方要宽容对方的缺点,发生矛盾时,要做必要的妥协。
要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男女平等。不是谁说了算,而是共同支撑家庭。有分歧不吵不闹,摆在桌面上,谁对照谁的办;有差错时,互相宽容,共同承担责任。要互谅互让,不分你我,工作上相互支持,家务上共同承担。困难同克服,夫妻恩爱长相守,白头偕老度人生。
夫妻各自的亲属、朋友要同等对待,不能各自强调自己一方而忽略或疏远了另一方。都视为自己的亲属、朋友,对待也就自然一样了,夫妻间也就不会产生矛盾。只要心思摆正,夫妻之间就不会互相猜疑。
(四)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
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偏向于血缘的亲情。相比较而言,家庭中平辈之间的关系则更偏向于社会的后天培养起来的较为疏离的公共秩序中的情感类型。父母子女之间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可以不讲礼,而平辈之间则往往不能忽视。
家庭中平辈之间的交往,比如兄弟姊妹、妯娌等,也应遵循礼的要求。总体来讲就是平等与相互尊重。家庭中平辈成员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强调平等与尊重,是因为这一类家庭成员有着更多的相似的地方。比如年龄相仿,阅历近似,兴趣爱好相通的地方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相差不远,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有着同龄人的共同特点。沟通起来较之长辈和下辈之间要容易得多。所以在礼仪方面要更多地注意与他人的平等,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要过于谦卑逊让。但也不能因为平等而随意,还要尊重别人,即使是亲兄弟亲姐妹。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尊重是最有力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兄姐要照顾、谦让弟弟妹妹,为他们作好榜样,弟妹也应尊重、关心哥哥姐姐。
大家之间要搞好团结,一要讲究厚道,二要讲究谦让。各自组成家庭后,要注意处理好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彼此宽容,避免家庭纠纷。同时还应经常相互走动,避免感情淡漠,在任何一方有困难时,应积极帮助。这种帮助应该体现在生活、工作和思想上。另外,互相帮助还须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
总之,礼在家庭中的作用好比粘合剂,它使一个家庭紧密地粘合在一起,构成社会的健康饱满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