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要节日主要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规定的节日。
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Day,简称“三八”妇女节),这个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提出获得选举权、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增加工资等政治和经济要求。这次有组织的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得到了国际上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1910年8月,17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参加了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讨论了男女同工同酬、保护童工等重大问题,并一致通过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德国《平等报》主编克拉拉·蔡特金等人提出的倡议:将每年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以此加强国际劳动妇女的团结和争取自由平等。
1911年,美国、德国、奥地利、丹麦、瑞士等国的劳动妇女首次举行了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从此,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活动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
二、“三一二”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以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979年2
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三、“五一”国际劳动节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这次“五一”大罢工,显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力量,推进各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四、“五四”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泛传播。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节。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
五、“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公历七月一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到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13人,代表全国共57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一大”确定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六、“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
七、“九十”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
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所以,一部文明史,离开教师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八、“十一”国庆节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从此,每年的10月1日也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主要是举行大型庆典活动,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举行阅兵以及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