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每年的农历春分以后半个月,一般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清明节是人们纪念先人,扫墓上香的日子。到先人墓地上献花,并除草植树,以表示对先人的纪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1.扫墓
(1)在扫墓的当天早上,洗脸之前,先照照镜子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若有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扫墓就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效果更好),以作化解。
(2)在扫墓之前的时间(由起床开始计算)最好不吃食物或吃素,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3)到了先人墓前,将带来的香烛纸钱、鲜花果品、烧肉、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少随意),摆放在墓前。首先点燃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当墓地的守护神),随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纸钱,奠酒,礼毕。随后便将礼祭先人的食品吃掉,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4)黑衣黑裤去扫墓。黑色最容易招惹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到阴气那么重的地方,还穿黑色的话,就得小心撞邪了。最好穿白色、黄色、红色等色彩鲜艳的衣服,这些颜色阳气够重,保证你平平安安。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