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春节探访亲友,可以略备薄礼,一般以含有吉祥之意的食品,如出门在外不方便送食品,则送份鲜花或礼物都不错,来表示庆贺。
旧时初一到初十的习俗: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现在春节礼俗活动主要有:
(一)扫年
扫年即大扫除。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家的房屋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扫年象征着要扫去过去的晦气、霉气、穷气,以整洁、清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二)贴春联
春节前夕,人们大都以红纸写下吉祥的语言贴在门上或墙上,含有避邪和祈求吉祥的意思,增加春节的喜庆气氛。
(三)吃年夜饭
这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的盛餐,也称“合家欢”。各地的年夜饭的内容不太相同。大多数地方要吃饺子,意为“更岁饺子”;有的地方吃面条,恭祝大家长寿;还有的地方吃鱼,但不能把鱼吃完,表明“年年有余”;还有的地方吃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不论吃什么,其含义都是祈求来年生活幸福如意。
(四)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古人把这一晚看得很重,因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所以,除夕之夜人们全家团聚,通宵不睡。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大家纷纷涌上街头,点花放炮,欢呼雀跃,场面十分壮观。
(五)拜年
大年初一一早,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漂亮体面的服装去拜年。通常,先在家里给长辈、主人拜年,大年初二、初三、初四再走家串户,拜访亲友,互相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如果晚辈是孩子,长辈要给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