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老人,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遵行的礼节。
老年人到一定的年龄都要退休。但是他们一辈子辛勤工作,曾经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其中有些长者在专业领域还取得卓越的成就或曾经有过相当的地位,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而不应因年老退休被视为社会的累赘。所以当你在人群中认出某位自认为大家都忘记了他的人;或者当你在正式晚宴上请你以前的老师坐在你旁边,并在祝酒时提到老师当年的培育之恩时,你的行为不仅会给老人以慰藉,而且会得到社会的赞许。江泽民主席1997年赴美做国事访问时,专程探访了他当年在上海交大时的老师顾毓琇教授和师母。他的这个举动,我想不论中国人和美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会赞赏备至。
对老年人的尊重,应当表现在行动上。例如,在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给老年人让座;在相互介绍时,一般是向年长者引见青年人;遇有年长者人场向大家介绍时,青年人要起立致意;对年老资深的议员、学者、教授等给予特别的尊重;对已退休的过去曾担任过荣誉职务的人员,仍可以以过去的尊称相称呼等等。
但是,在尊重老人时,也应考虑到各国不同的观念和习俗。中国人以“尊老”为美德,以“老”字为尊称。 见了老人称“老先生”、“老太太”、“老大娘”,对年高德劭者称“郭老”、“谢老”;甚至有些人还不怎么老,也被人称为“老师傅”、“老大爷”,以示尊敬。而在许多西方国家,老人讲究独立,不愿别人称自己老,不愿别人对自己做不必要的搀扶、照顾;不愿依附于子女生活;不喜欢人家恭维自己的年龄;年老的妇女,同年轻人一样讲究穿着打扮。 据说,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 当地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和他的母亲也光临盛会。 留学生的代表在致欢迎词时特别提到:“某某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不料,“老夫人”这个“老”字却触痛了这位校长的母亲,当时她脸色遽变,十分尴尬,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