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 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 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 出海渔猎。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 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 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 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 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 帝国主义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 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米,年总吞吐量只有500 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 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 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 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 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年初发出了 “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 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 2亿吨。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这一时期锻炼 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将港口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港口进入第二次建设高潮。港口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六五”期间共建成54个深 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经过五年建设,中国拥有的万吨级泊位港口由1980年的 11个增加到1985年的15个,1985年完成吞吐量3. 17亿吨。“七五”期间是沿海港口建 设40年发展最快的五年,共建成泊位186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其中深水泊位96 个,比建国后30年建成的总和还多,共建成煤炭泊位18个,集装箱码头3个以及矿石、 化肥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装卸泊位。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已发展到20多个。年吞 吐量超过1 〇〇〇万吨的港口有9个。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四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 的推行与实施以及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开始注重泊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 特别是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后,通过了中国十年发展纲要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了 交通运输是基础产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第三次建 港高潮。建设重点是处于中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船等三 大运输系统的码头。至1997年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拥有中级以上泊位1 446个,其中 深水泊位553个,吞吐能力9. 58亿吨,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完成吞吐量由1980年 的3. 17亿吨增长到1997年的9. 68亿吨。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 上海、深圳等二十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适当发展的 分层次布局框架。与此同时,与港、航相配套的各种设施、集疏运系统、修造船工业、 航务工程、通信导航、船舶检验、救助打捞系统基本齐备,还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和 水平的水运科研设计机构、水运院校和出版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运营 运、管理、建设和科研体系。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五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贸易自由化和国 际运输一体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也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发展,现代 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 产业。现代化的港口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国际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 环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升级、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国各大港口都在积极开展港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建 设港口信息系统,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深水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掀起了又一轮港 口建设高潮。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 274个,其中万吨级以 上泊位约748个,综合通过能力16. 7亿吨,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0. 64亿吨。


相关文章

客户服务成本如何处理

​客户服务成本的估计和衡量是根据一定的方式制定出最合适的物流服务水平,然后在达到该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寻求其他物流成本即物流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1000查看详细

客户服务成本与狭义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

​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向客户提供适当的物流服务。“适当(Right)”的观点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物流系统既做到提供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使客只的满意程度最高,又做到物流成本(狭义物流成本,本章均简称物流成本)之和最低。这一点正说明了客户服务成本与物流成本之间的背反关系。

37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的地位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

43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成本如何优化

​装卸搬运作业是衔接运输、保管、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活动,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应尽量节约时间和费用。在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方面,通过一定措施能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优化装卸搬运的成本。

790查看详细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