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大小岛屿6400多个,岛屿海岸线14万多千米。东部沿海和长江以南地区河网密布。建国60年多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对外交往的拓展,沿海港口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港口已形成了大中小并举、门类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综合配套的港口体系。

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港口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港口码头的规划建设,还是生产经营和管理都发生了历史巨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基本扭转了过去长期与国际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港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特点一:发展迅速,规模壮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建设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赖铁路,海上运输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以恢复利用、技术改造为主。当时,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展开,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和压车情况日益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港口建设步人了高速发展阶段。“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建成5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沿海港口建设40年发展最快的5年,共建成泊位186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其中,深水泊位96个,比建国后30年建成的总和还多。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与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开始出现了第三次建港高潮。建设重点是处于中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船等三大运输系统的码头。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20个港口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适当发展的分层次布局框架。于此同时,与港口、航运相匹配的各种设施、集疏运系统、修造船工业、航务工程、通信导航、船舶检验、救助打捞等趋于完善。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因此,全国各大港都在积极开展港口发展战略研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大型深水化、专业化泊位建设,以确保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泊位920个,至2005年底,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030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亿吨,“十五”期间,中国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泊位9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3%和26.4%,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3倍、L7倍和2.1倍,至2005年底,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030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亿吨,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已跃居世界第一大港。

截至2007年底,中国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470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78个,在万吨级以上泊位中,通用散货泊位190个,通用件杂货泊位309个,专业化泊位754个。2007年我国全年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18亿吨,增长14.8%。其中:外贸完成18亿吨,增长13.9%。全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2亿TEU,同比增长22%,如表1-6、表1-7所示,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受对外贸易强劲驱动及内需不断扩大影响,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高位较快增长,超过百万TEU的港口从2006年14个增加到2007年16个,我国亿吨港口已扩大到14个。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港口运输的集装箱化水平是代表一国港口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几十年来,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迅速发展。我国集装箱运输从50年代开始试办,70年代正式起步,80年代初,伴随着国际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我国航运业开始启用大型集装箱船,与此同时,全国各主要港口步入大力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时期。80年代中后期,沿海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加快,国家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人,并对引进外资实行鼓励政策,专业集装箱码头数量大幅度增加,先后出现一批中外合作、合资建设和经营集装箱码头的企业。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事业发展很快。2006年上海港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2171.9万和1847万标准箱,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的第三和第四位。

目前,我国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大连、宁波等6港,已具备接卸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能力,其泊位及航道深达12~14米或以上。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外贸船舶到港向大港集结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班轮加快向上述6港集中,航班密度进一步提高。从我国大陆港口开辟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140条,每月航班2500个。

随着我国外贸的发展以及外贸货物结构的优化,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港口集装箱化率逐步提高。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持续保持7%和10%以上的增长速度,带动了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同时外贸货物结构的优化,使适箱货大量生成,我国集装箱海运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反映港口外贸集装箱货物量占港口全部外贸件杂货物比重大小的港口集装箱化率,近年来在逐步提高,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特点二:国际枢纽港的雏形逐渐形成

国际枢纽港的形成,极大部分原因依赖于港口吞吐量在一个区域内的集中情况,以及在空间布局上能否形成相对集中的局面,以形成对其他支线港的辐射态势。从功能作用上,枢纽港体现了其他港口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我国港口的空间布局上来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国际枢纽港的雏形。其标志是:

其一,我国的港口的吞吐量、航线已经向部分大港集中。从我国近年来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看,约占沿海港口总吞吐量近60%的量是由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和广州5港口完成的。表明,我国主要大港在我国港口的运作上,已经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其二,港口的空间布局较为集中。从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布局看,基本上形成华南、华东和北方3个枢纽港。华南以香港为中心,深圳、广州港为补充;华东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和苏州及长江下游各港为两翼;北方有大连、天津和青岛港。空间布局的相对集中表明三大港口群的集中与辐射作用已经形成,初步形成了各自对覆盖半径的功能分工,形成了分工与竞争并存的关系。

特点三:主要港口码头的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

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招标制、项目法人制、施工监理制和合同责任制,设计和施工向国际标准看齐,并有一支达到国际水准的设计和施工队伍。在装卸机械和设备配置上,瞄准国际先进7JC平,采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并立足国内,从实际出发,尽量提高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加强设备的状态监测和维修保养.坚持开展岗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大型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体现港口现代化水平的又一标志,我国港口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港口的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通关、货运、货代、订舱、仓储等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普及。

特点四:集装箱码头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80年代以来,我国在港口建设和经营上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以及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中国港口投资主体已从单一国有资金向国资、外资、合资等多元化方向转变,先后利用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广州等港口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吸引国外财团以及民营资本采取合资、合作经营或租赁经营方式投资集装箱码头建设,电力、钢铁、化工等大型企业自建货主专用码头,也有内陆腹地省区集资投人港口发展,还通过挖潜和技术改造措施把通用泊位改建为集装箱泊位。

如表1-7所示,中国大陆港口建设投资已由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地方财政拨款、地方集资、银行贷款、国家债券、外资利用、企业自筹等多种来源,形成了投资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机制。


相关文章

客户服务成本如何处理

​客户服务成本的估计和衡量是根据一定的方式制定出最合适的物流服务水平,然后在达到该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寻求其他物流成本即物流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1000查看详细

客户服务成本与狭义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

​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向客户提供适当的物流服务。“适当(Right)”的观点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物流系统既做到提供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使客只的满意程度最高,又做到物流成本(狭义物流成本,本章均简称物流成本)之和最低。这一点正说明了客户服务成本与物流成本之间的背反关系。

37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的地位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

430查看详细

装卸搬运成本如何优化

​装卸搬运作业是衔接运输、保管、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活动,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应尽量节约时间和费用。在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方面,通过一定措施能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优化装卸搬运的成本。

790查看详细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