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研究。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可以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以后至上世纪末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主要由铁路和水运承担。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铁路和水运承担了90%以上的货运周转量和70%左右的客运周转,公路承担一定量的客货运输,这样的运输结构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交通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铁路运输仍然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主框架,但所占比重与过去相比大大下降,建立了具有初步规模的综合运输体系。铁路与公路、铁路与水路、铁路与航空、铁路与管道之间的运输分工有了发展,水运中远洋运输发展迅速,内河运输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公路运输的地位逐步上升,民航运输发展势头较大。21世纪初,我国还将处于工业化初期,交通运输自然带有这个阶段的特点,①调整结构;②铁路运输仍然是我国综合运输网络的主框架;③公路运输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④民航运输稳步增长;⑤远洋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内河运输面临挑战。

(2)影响我国综合运输效率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水平、地理和能源条件、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综合运输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其赖以发展的土地、岸线、空域、航道等都为政府所控制,统一的管理体制有利于集合政府力量,优化利用各种运输资源,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合理的交通运输基础。在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①我国交通决策部门和主管部门之间规划、协调不畅,阻碍综合运输效率的提高;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法形成合力,阻碍综合运输效率的提高;③在政府职能的运行方面,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重叠现象依然存在,既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又容易导致政府管理的无序化;④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中,有些行政管理领域没有明确相关责任的归属,使得部分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综合运输效率的研究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综合运输效率的定量分析,以及与综合运输效率相适应的管理方面问题等。对综合运输效率的定量分析不仅是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而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大件运输客户投诉处理策略

本文深入探讨大件运输中客户投诉的处理策略,涵盖投诉的类型、处理流程、沟通技巧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信誉。

430查看详细

大件运输的供应链管理

本文深入探讨大件运输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涵盖规划、执行、监控和改进等各个环节,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

220查看详细

大件运输中,客户的期望和需求

本文深入探讨大件运输中客户的期望和需求,涵盖安全、时效、成本、服务等多个方面,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370查看详细

大件运输的标准化程度分析

本文深入探讨大件运输的标准化程度,分析其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30查看详细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