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首次引人"物流"一词以来,在中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最早接受"物流"概念的是两个领域,一个是机械工业系统,一个是物资流通部门。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机械行业主管部门一方面组织设计院的有关人员到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物流;另一方面请国际物流专家来国内讲学,这两种方式对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我国30多年的企业物流实践中,许多大中型企业从生产流程、物料搬运、库存控制、定置管理、物流系统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当物流在我国掀起高潮的时候,出现了一批像青岛海尔、上海华联、广东宝供等建立在电子化、网络化、共同化、自动化基础上的企业,他们代表着当今我国物流的最高水平。但就我国目前企业的总体水平而言,要达到与发达国家物流相衔接,步入国际物流的大环境,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物流观念重视不足
根据对我国许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观念还远没有得到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物流的新观念,有的企业则把物流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企业中的辅助活动,没有将物流看作为优化企业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活动的关键。
2.物流管理水平落后
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企业从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还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从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上也没有专项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原材料、半成品等在储存、等待、搬运等环节上滞留时间长、占用空间大、重复物流作业多、物流路线长、物流效率低、资金占用多、经济效益低的不良后果。
3.物流技术缺乏支撑
现代物流运作方法与企业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和销售方式等密切相关,现代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的规模化、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有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从硬件上看,我国企业仓库设施、物流设备等大多还比较落后,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等仍是重点。从软件上看,在充分利用物流设备和物流能力的合理安排上,还远没有得到最佳的利用效率。近几年来,我国在先进物流设备的引进、研制、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企业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如观念陈旧、体制约束、资金不足等,都制约了企业物流技术的进步。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1%,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16.5%提升到17.1%。据了解,深圳、北京、上海三个城市均已将物流业列为城市的支柱产业,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目前,我国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百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达到60余万人,供需的巨大差异,导致物流人才急剧升温,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供需来看,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分为战略层、管理层、操作层,目前市场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员、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具体业务操作人员和设备操作及维护的技术人员及既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均十分迫切。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4万人。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人左右。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培养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是与广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因此,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物流现有人员的水平是解决当前人才短缺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力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第三利润源"的源泉,对中国经济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