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入世之后,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国际贸易在海关实现无纸通关方式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已经比较普遍了,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海关组织也都积极提倡和推行无纸通关方式。中国尽快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完善海关监管,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和紧迫的问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国际贸易而言,关键是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贸易效率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海关原有通关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国际贸易业务的需要,尤其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对产品出口通关效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进行改革。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已经达到23%。近两年来,出口面临严峻形势,国家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海关实行无纸通关可以在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方面有力地支持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
中国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在部分海关、部分企业试行EDI无纸报关方式。EDI报关,主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从有纸变成无纸,把报关电子化。
1998年12月启动"中国电子口岸"项目建设。当时海关总署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开发建设国家口岸专网,利用中国电信宽带数据网,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建成运行了全国海关外汇报关单连网核查系统,全国每一个县所有外汇局和银行,不论当地是否有海关机构,都能在本地169网上很方便地核验所有海关报关单底账,及时有效地遏制走私、骗汇、骗税势头,保护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海关专网的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11 月,中编办正式同意海关总署设立两个新部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两个部门对“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协调指导委员会”负责。有网络基础、有执法系统,全国所有海关都加入了"中国电子口岸",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域的海关报关业务。
“中国电子口岸”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资源,将国家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一个公共数据中
心,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可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连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透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海关、国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各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电子口岸的推广,使传统进出口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在管理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所带来的通关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业务单证弄虚作假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管理部门的综合效能,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大了打击走私、骗汇、骗税违法活动的力度,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来说,通过电子口岸,加快了企业货流的通关报关、出口收汇、出口退税速度,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
“中国电子口岸”与1994年试行的EDI无纸通关有了重大突破,就是在通关流程中凡是可以实行无纸作业的环节,全部实现电子化,使得大部分的企业、货物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过关,完成海关的各项手续,投入生产或市场。
中国“电子口岸”除了把通关作业流程各个环节能够无纸化的全部无纸化外,还把可以前推、后移或者外置的海关手续,统统提前或推后到通关过程之前或之后。比如,实行了货物到港前舱单的预申报、审核,实现了货物的预归类、预审计,实现了有关单据的事后集中递交、复核。原来企业要多次往返办理的各种手续,全部从时间上前推、后移。这就大大压缩了货物在口岸的通关时间,提高了贸易效率,使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中国电子口岸”既是管理手段的创新,也是管理制度的创新。相对而言,制度创新比手段创新更难,也更重要。由于目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技术要创新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制度创新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法律、政策问题,以及管理思想、管理方法问题,难度更大。在“中国电子口岸”实行的海关手续前推、后移和外置,主要是制度上的创新,它给合法企业带来了最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