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和送客是外事接待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涉外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f精心安排的欢迎仪式,能使来宾对被访国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周到圆满的欢送仪式,会给来宾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因此,热情迎送,善始善终,使来宾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交往中,对外国来访的客人,常常视其身份、访问性质和目的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
1.迎送的安排
正式迎送来访者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对迎送活动的周密安排。一般来说,迎送活动分两种档次:
(1)隆重迎送。这主要适用于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正式访问。对军方领导人的访问,也举行一定的欢迎仪式。
(2)一般迎送。这适用于一般人员的访问。对一般代表团和人员的访问,一般不举行迎送仪式。当然,对应邀前来的访问者,不管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抑或是民间团体、知名人士,在他们抵离时,均应安排相应的人员前往迎送。
对长期在本国工作的外国人士、外交使节或专家,当他们到任或离任时,各国有关方面亦应安排相应人员迎送。
2.定迎送规格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通常主要依据来访者的身份,访问性质和目的,适当考虑两国关系,同时要注意国际惯例。
确定迎送规格,主要是确定哪一级人员出面迎接。这是接待来宾的_个礼遇规格,应根据主管部门接待要求来办。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完全对等时,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与客人的身份不能相差太大,以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
种处理,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特殊情况下,为两国的外交关系或政治需要,可打破常规,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给予较高的礼遇,但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3.掌抵达和高开时闿
为顺利迎送客人,迎送人员必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的飞机(火车、船舶)的抵离时间。如有变化,应及时吿知。由于天气变化等意外原因,飞机、火车、船舶可能不准时,迎接人员应在客人抵达之前到机场、车站或码头,不能出现让客人等候的现象。送行人员应在客人起程之前到达,如有欢送仪式,应在仪此前到达。
4.互相介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应互相介绍。通常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职位从高至低,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接待翻译或迎接人员中职位最高者介绍。有时也可作自我介绍。
5.注童称呼
各国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不同,称呼与姓名也就均有不同。在社交场合,称呼和姓名很有讲究,如果弄错了,容易闹笑话,有的甚至会引剛方的反感和误会。.
(1)在国际交往中,对成年男子不论婚否,一般均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称小姐或女±o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职称、军衔等。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长先生”、“少校先生”、“戴维斯,小姐”、“秘书小姐”等。以“夫人”称呼妇女时,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如“约翰•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称呼时,一般用妇女本人的姓名。
(2)对部长级以上或地位高的人,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但在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地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
⑶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可称呼他们的职务,同时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査理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桑尼博士先生”、“卡特医生”等。
(4)在社会主义国家及有些民族主义国家,人们习惯上以“同志”相称。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之间也互称“同志”。前面可加上姓名或职衔,如“某某同志”、“医生同志”、“主任同志”等。
6.迎送中的陪车
迎送车辆都应事先安排好,不可临阵调遣,给人以仓促之感。客人抵达或迎送仪式结束后,从抵达地到住处,以及访问结束后由住处前往机场、车站或码头,一般都应安排迎送人员陪同乘车。陪车时,应请宾客坐在主人右侧。上车时,客人要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如果客人已先上车并坐在了主人位置上,则不宜再请客人挪换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