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讲,仓储管理是指服务于一切库存物资的经济技术方法与活动。所使用的管理的手段既有经济的,又有纯技术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仓库的规划与设计
主要指仓库的选址,仓库建筑面积的确定,库内运输道路与作业的布置等。
对仓库选址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成本因素。需要决策的是仓库是靠近原材料生产地还是靠近消费地,如果是要在几个生产地和几个消费地之间建立仓库,则需要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使运费达到最小,这当然只考虑了运费。
(2) 场地的可获得性。建造仓库的候选地,其面积是否满足储存容量。例如10 000平方米的仓库,要建在市中心显然是不行的,因此要考虑地价。
(3) 交通的便利性。要建综合物流中心,显然需要强调交通的便利性,在远离公路、铁路、水路或航空港的地方建立物流中心是不合适的。
(4) 时间因素。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就是既要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小,又要对顾客的需求作出有效的反应,因此也要考虑货物运送到顾客手中的时间限制。
(5) 建筑材料的价格。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什么地方建物流中心,很大一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在当地获得,因此建筑材料的价格低廉也可节省一大笔费用。
以上是仓库规划时常需考虑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要综合起来考虑,可运用高等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模型加以解决。建库还要注意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时候需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或许现在选址费用比较低廉,但不利于企业将来的发展,仓库选址问题需要运用战略家的眼光去看待。
(二) 仓库机械作业的选择与配置问题
主要指如何根据仓库作业特点和所储存物资的种类,选择机械装备以及应配备的数量,如何对这些机械进行管理等。
存储和物料搬运必须协调考虑。从某种角度上说,存储仅仅是物料流动经过仓库时的暂时停留。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有利于促进容量的充分利用,提高物料搬运的效率。现在,仓库中很多种可用于装_、拣货及搬运的机械化设备。搬运设备因专业化程度和所需手工作业程度不同的差异很大。总的来讲,设备可以分为三大类:手工搬运设备、动力辅助设备及全机械化设备。
(1) 手工搬运设备。手工操作的仓库作业设备(如两轮手推车、四轮平板车)在货物搬运中能利用其优势,且只需要很少投资。大多数这类设备适用于多种货物、多种场合。但其中有些设备则有特殊用途,如地毯、家具的搬运设备。
一般来说,如果仓库里的产品种类处于变化之中,仓库的货流量不大,而且没必要投资机械化程度更高的设备时,手工搬运设备的灵活性与低成本使之不啻为良好的选择。然而,人工搬运设备的使用多少要受操作人员的抬举和推力的限制。
(2) 动力辅助设备。使用动力辅助设备可以提高物料搬运速度,增加单位工时产出量。这类设备包括吊车、工业卡车、升降机和起重机。然而,工业企业用得最多的当属叉车及其各种变体。
(3) 全机械化设备。随着计算机控制的搬运设备、条形码、扫描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一些接近完全自动化的物料搬运系统。此系统被称为自动存取系统(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AS/RS)。全自动化的设备体现了所有现有物料搬运技术的最广泛的应用。
(三) 仓库日常的作业管理问题
仓库的日常作业按大类来分,可分为现场作业和事务作业两类。现场作业包括人库作业(如入库物品的检验、上架等)、保管作业、分拣备货作业、出库检验作业(按照出库单据 或出库计划确认出库物品种类和数量)、捆包、包装作业、装载作业(按照运送不同方向或 区域的货车分货、向货车载货)、流通加工(贴标签、装箱、装袋等)、盘点(将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进行核对以掌握准确的在存货数量)。事务作业包括人出库量更新(人出库发生 时以及在盘点基础上的库存台账的更新)、票据制作(装箱单、备货明细、运单等票据的印刷)、结算处理(提供运费、保管费用、作业费用等数据)。
日常作业管理是仓储正常运行的条件,实际上仓储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日常作业管理。作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仓储作业的效率。
此外,仓库业务考核问题,新技术、新方法在仓库管理中的运用问题,仓库安全与消防问题等,都是仓储管理所涉及的内容。
(四) 仓库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在仓库的规划及使用时,经常要认识和运用一些反映仓库能力及工作状态的参数,简述如下。
1. 仓库建筑系数
仓库建筑系数是各种仓库建筑物实际占地面积与库区总面积之比。
该参数反映库房及用于仓库管理的建筑物在库区内排列的疏密程度,反映总占地面积中库房比例的高低。
2. 库房建筑面积
库房建筑面积是仓库建筑结构实际占地面积,用仓库外墙线所围成的平面面积来计量。多层仓库建筑面积是每层面积之和。其中,除去墙、柱等无法利用的面积之后称有效面积,有效面积从理论上来讲,都是可以利用的面积。但是,可利用的面积中,有一些是无法直接进行生产活动的面积,如楼梯等,除去这一部分面积的剩余面积称使用面积。
3. 库房建筑平面系数
库房建筑平面系数是衡量使用面积所占比例的参数。
4. 库房面积利用率
库房面积利用率是使用面积中实际存放货物所占面积的一种衡量参数。这个参数表示实际使用面积被有效利用的程度,也对应衡量出非保管面积所占比重。
5. 库房高度利用率
库房高度利用率是反映库房空间被有效利用程度的指标。
这个参数和库房面积利用率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即衡量仓库有效利用程度。仓库中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来提高这一利用程度。
6. 仓容
仓库中可以存放物资的最大数量。以重量单位(t)表示。仓容大小取决于面积大小及单位面积承载货物重量的能力以及货物的安全要求。
7. 仓容利用率
仓容利用率指实际库容量与库容之比值的百分率,一般以年平均值为考核计算依据,反映库容利用之高低。
8. 仓库有效容积
仓库有效容积指仓库有效面积与有效高度之乘积。以往的仓库指标,主要描述平面利用的情况,按仓容指标的计算方法,仓库使用面积与单位面积存储定额之乘积,与库房高度关系不大,而有时仓容并不能反映库房容积利用情况。随着高平房仓库及立体仓库的出现,面积利用指标已不能完全反映仓库技术经济指标。仓库有效容积则是指描述仓库立体及其可利用,即仓库有效容积(m3)=仓库有效面积(m2) x有效平均高度(m)
9. 仓库容积利用率
仓库容积利用率指仓库有效容积中实际使用的容积所占的比率。
因为仓储管理是一项综合工作,融合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和在评价它时,应该设立相应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这套评价指标又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只能列举以上几项供读者参考。在实践工作中,需要管理人员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具体的选用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