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库存管理的任务
阅读资料
在中国的出版业,图书库存居高不下现象普遍存在。中国的图书库存到底有多大?这恐怕是一个迄今为止谁也说不清、道不准的天文数字。即便从公开披露的数据看也是大得惊人:“九五”末(2000年),全国图书库存为272. 68亿,为当年图书销售金额376. 86亿的72.36%。“十五”末(2005年),全国图书库存约为500亿,比“九五”末增加了83.37%。2004年图书库存449.13亿,为当年图书销售金额486.02亿的92. 41%,比“九五”末增加了 20.05%。全国现有出版社500余家,这意味着每家出版社的平均库存近一个亿,而在这500余家出版社中,究竟又有多少年发货码洋是过亿的呢?由此可见,现在出版社的造货与库存之比已基本上达到了1:1,再简单点说,就是出版社每生产两本书,通常只有一本有可能实现销售,而另一本则多半要躺在库房。中国出版业高库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图书造货决策的非科学化。在中国,任何一家出版社在决策某本图书的一版开机印数时大概都是十分尴尬与为难的:印多了,怕销不了,形成库存;印少了,又怕不够,被盗版乘虚而入。至于市场需求究竟是多少,哪怕大致是多少,没有任何可供决策参考的数据,决策 者只能全凭主观的感觉与经验去拍板。如此决策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可想而知。
当前,中国书业流通渠道的现状是,供货商与销售商之间关系不平等、信息严重不畅,以及区域市场间不平衡。这些情况不管是否合理,供货商与销售商之间所实行的零合同、全寄销、包退货的供销模式,供货商承担所有退货损失,直接导致了供货商库存增长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双方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产品在销售商那里的销售情况,供货商基本不掌握,且中国图书市场区域分布广泛,销售不均衡又同时存在,于是就出现了东边断货西边囤积,或西边断货东边囤积的现象。(资料来源:《库存为何居高不下》,马也,《新观察》,2006年7月)
(一)库存增加的原因
(1) 营业部门对于订货的预测出现误差。对于未来的经济变动预测不准确造成的订货变更、延期或中止等。
(2) 设计部门的计划不周全。由于技术不成熟、不完善造成的对物料所需数量的把握上出现误差。
(3) 库存管理方法拙劣。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库存增加。
(4) 制造工程延迟。由于制造管理者的计划出现偏差等原因造成搬运等待、加工等待等现象的发生,使生产制造工程延迟,半成品增加。
(5) 采购部门的业务技术不成熟造成订货期间过长。
从以上列举的原因可以看出,库存增加不仅仅是由库存管理部门带来的,与其他部门也有密切关系,有很大部分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差错带来的。因此,降低库存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二)库存管理的目的
库存管理有两个目标:一是降低库存成本,二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这两个目标像其他 物流活动一样也存在着背反关系,库存控制就是要在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平衡,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往往更注重成本目标的实现,而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 的曰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库存管理的指标
(一)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库存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库存管理的主要绩效指标。服务水平从库存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用以下指标来测定,如订货周期、订单完成率、数量满足率等。订货周期指的是顾客下订单直到收到商品的时间。订单完成率指订单完成比率,常用被满足的订单数除以总订单数的百分比表示。数量满足率按照订购要求,实际发放的数量占所有订购产品数量的比例。
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当采用某种库存管理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时,如加大订购量,可能会带来平均库存的增加,加大库存成本。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倡通过与顾客、物流服务商等组织协作,减少需求不确定性,保证较好的服务水平。
(二)平均库存
平均存货通常是由物流设施中储备的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和制成品构成。从存货政策的观点来看,每一个物流设施都必须确定其适当的存货水平。平均存货由周期存货、安全储备存货以及中转存货组成。
1. 周期存货
周期存货(Cycle Inventory),又称基本储备(BaseStock),是补给过程中产生的平均存货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周期之初,存货储备处于最高水平,日常的顾客需求不断地“抽取”存货,直至该储备水平降低为零。在存货储备还没有降低为零之前,补给订货就会启动,于是,在还没有发生缺货之前将会完成储备。在完成周期的时间之内,当可得存货大于或等于顾客需求时,就必须启动该项补给订货。补给订货总计称做订货批量(Order Quantity)。在订货过程中必须持有的平均存货被称做基本储备。另一个常用的术语被用来标识这方面存货的是批量储备(Lot Size Stock)。如果仅考虑订货批量,那么,平均周期存货或基本储备就等于订货批量的一半。
2. 安全储备存货
平均存货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存货储备,以防止不确定因素对每个物流设施的影响。这部分存货被称做安全储备(Safety Stock)。安全储备存货仅被用于在补给周期末,当不确定因素已导致更高的预期需求或导致完成周期更长的预期时间的时候,作为安全储备的基本前提,这部分的平均存货应致力于弥补存货需求和存货补给中的短期变量。在给定安全储备的条件下,平均存货等于订货批量的一半加上安全储备。
3. 中转存货
中转存货(Transit Inventory)代表着正在转移或等待转移的、储备在运输工具中的存货。这部分的存货总计被称做中转存货或供应线存货(Pipeline Inventory)。中转存货是实现补给订货所必需的。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中转存货给供给链增添了两种复杂性:第一,中转存货代表了真正的资产,必须予以偿还,即使它并不存取或使用;第二,存在着与中转存货相关联的高度不确定因素,因为托运人无法确定运输工具位于何处,或者它何时有可能到达。目前,在中转存货中已经越来越重视更小的订货批量、更频繁的订货周期、准时化战略等,它们逐渐在存货总资产中占有更大的百分比。结果,存货战略把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减少中转存货的数量以及与此相关的不确定因素上。
一家具体的厂商也许不会合法地拥有中转存货的所有权,这主要取决于购买条件。如果该存货的所有权是在运输的目的地转移的话,那么,收货人不拥有运输中的存货物权。与此相反,当商品的所有权在原产地就已经转移,则收货人将拥有运输中的存货物权。在原产地转移物权的条件下,中转存货应被看做是平均存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库存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是衡量库存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利益由库存周转率所左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上就是由资金变为存货,通过销售又由存货变为资金,从中获得利益的过程。在这个循环当中,库存的周转率高,意味着同样的资金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库存周转率高,意味着可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一般来说,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具有积极的作用。提高资金的库存周转率可以通过控制年耗用金额高的物品、及时处理过剩物料、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削减滞销存货等措施来实现。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库存周转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库存周转率过高给经营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发生缺货的机会增加以及由于采购次数增加导致采购费用上升等。因此,必须在全面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保持一个适当的库存周转率。这也说明仅仅以库存周转率一个指标,或者只站在库存周转率的角度去评价库存管理是不全面的。加快库存周转,提高库存周转率要在保证库存功能的正常发挥,维持适当的库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