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系统是一个全面、综合的物流子系统,在决策时,应对配送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设计,避免“效益背反”现象,防止造成不合理配送损失。
(1)指标。配送决策是一个配送系统的重要内容,但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指标和检验 方法。 一般情况下,配送合理化要达到配送库存合理指标、资金利用指标、成本效益指标、 供应保证指标、社会运力节约指标、下游客户物流资源节约指标等。
① 库存合理指标。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包括库存总量合理和 库存周转合理。
a. 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库存量从分散的各个客户集中转移到配送中心,要 求配送中心的库存数量加上各客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 之总和。由于库存总量是动态的、变化的,故应在一个时段来考察,并且不考虑因客户自身 规模扩大后的库存增加量对库存总量的影响。
b. 库存周转。由于配送中心的调剂作用,配送中心可以实现以低库存保证高需求的功 能,所以有配送中心后的库存周转应该快于原来各客户的库存周转,这也是识别配送系统合 理性的一个指标。
② 资金利用指标。资金利用的合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指标来判断。
a. 资金总量。随着储备总量的下降、销售方式的改变,资金总量应该有一个较大的 降低。
b. 资金周转。周转快慢是衡量配送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实行集中配送以后,能在较短 时间内回笼更多资金。
c. 资金投向改变。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 送中心以后,资金必然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使资金利用更趋合理。
③ 成本效益指标。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 的重要指标,但不同的配送方式会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
④ 供应保证指标。配送必须提高对客户的供应保证能力, 一是减少缺货次数;二是提 高配送中心的集中库存量;三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配送中心必须有即时配送的能力来保证 客户的特殊要求。
⑤ 社会运力节约指标。对于企业的销售物流,支线运输成为目前运能运量使用不合理、 产生浪费的主要原因。运力使用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运力的合理化是依靠供货运 力的规划、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以及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判断运力合理化 的简单方法有以下几种。
a. 企业配送中心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
b. 企业配送中心车辆的空载率减少,而重载率增加。
c. 客户单独自提自运减少,由集中的配送中心运输增加。
⑥ 下游客户物流资源节约指标。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替客户库存。实行配送中心后,各客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应减少,用于订货、接货、供应的人员应减 少,应真正解除客户的后顾之忧。
(2)方法。为了实现配送的合理化,企业一般要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进行配送各项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① 采用专业设备与设施、规范的操作程序。采用降低配送作业的复杂程度与难度,从 而达到配送合理化的标准。
② 加强配送中心的加工功能。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与客户的联系更紧 密,避免盲目性。
③ 推行共同配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可以缩短总路程,提高配送的装载率,降低配 送车辆的空载率,提高配送作业的有效程度,从而追求配送全过程的合理化。
④ 搞好客户关系。企业应该与客户建立稳定、长期、密切的战略协作关系,配送中心 既是客户的供应代理人,又承担客户一部分储存的功能。
⑤ 采用即时配送制。只有配送作业做到准时,客户才有可靠的供货源,才可以放心地 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在有 充分的货源保证的情况下,客户能够更好地来组织安排生产、销售等工作。
⑥ 采取协同配送的现代配送方式。协同配送主要是在配送中心信息化的基础上,把过 去按不同货主、不同货物进行配送方式改为不区分货主和货物,采取集中配送的“货物及 配送的集约化”,即把货物放在同一条路线运行的卡车上,用同一台卡车为更多的客户服 务,既充分运用运力,又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