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策略是指控制库存量、制定订货规则的一种策略。按库存作业过程分类,库存可分为订货过程、进货过程、保管过程和销售出库过程。为了达到控制库存量的目的,既可以控制订货、进货过程,也可以控制销售出库过程。但是,控制销售出库过程也会限制用户 的需求, 一般不予采纳。而通常采用控制订货、进货过程的办法来控制库存量,既可主动控制库存量,也不影响企业的社会效益。
(1)库存问题分类
① 按货物的盘点频度分类。库存问题分为连续检查库存问题、周期检查库存问题和混 合检查库存问题。连续检查库存问题对库存量进行连续监测,当库存低于一定数量时就进行 补充,使订货量或补货后库存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周期检查库存问题,也称为定时补货库存问题,每经过一个循环时间t 就补充库存量,并使订货量或补货后库存量保持在一定的水 平。混合检查库存问题是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综合使用,定期检查,当库存量水平低于某一 规定量时,进行补给;反之,则不进行补给。
② 按货物需求的重复程度分类。 一般将库存问题分为单周期库存问题和多周期库存问 题。单周期需求,也称为一次性订货问题,其特征是偶发性和产品生命周期短,因而很少重 复订货。例如, 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买过期的报纸,也不会在农历八月十六预定中秋月饼。 多周期需求问题是指在长时间内需求反复发生,库存需求不断补给。在实际生活中,这种需 求现象较为多见。多周期需求问题又分为独立需求库存问题和相关需求库存问题两种。针对 一定的库存控制系统,独立需求是一种外生变量,相关需求则是控制系统的内生变量。
(2)库存管理策略。对于库存问题,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即:
① 如何优化库存成本?
② 如何平衡生产与销售计划,满足一定的交货需求?
③ 如何避免浪费,避免不必要的库存?
④ 如何避免需求损失和利润损失?
归根到底,库存控制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即确定库存检查周期、确定订货量和确定订 货点(或订货时间)。独立需求库存控制多采用订货点控制策略,涉及库存补给策略,如连 续性检查的固定订货量、固定订货点策略,即 (Q,R)策略;连续性检查的固定订货点、 最大库存策略,即 (R,S) 策略;周期性检查策略,即 (t,S)策略;综合库存策略,即 (t,R,S)策略。
在这四种基本的库存策略基础上,又延伸出很多种库存策略。这里重点介绍这四种基本的库存策略。
① 连续性检查的固定订货量、固定订货点 (Q,R) 策略。它属于连续性检查类型的策 略,其原理如下图所示,对库存进行连续性检查,当库存量降低到订货点R 时,即发出订 货,每次的订货量保持不变,都为固定值Q。该策略适用于需求量大,缺货费用较高、需求 波动性很大的情形。
② 连续性检查的固定订货点、最大库存 (R,S) 策略。它也属于连续性检查类型的策 略,要求随时检查库存状态,当发现库存量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 时,开始订货,订货后使 最大库存量保持不变,即为常量S。 如果发出订单时的库存量为I, 则其订货量即为S-I。
③ 周期性检查 (t,S)策略。它属于周期性检查类型的策略,其原理如下图所示。该策略要求每隔一定时期检查一次库存,并发出一次订货,把现有库存量补充到最大库存量 S。如果检查时库存量为1,则订货量为S-I 。 首先,经过固定的检查期t, 发出订货,此时,库存量为I₁, 订货量为S-I₁ 。 再经过一定的订货提前期LT(LT 是随机变量),库存补充量 为S-I₁, 库存到达A点。再经过一个固定的检查期t, 又发出一次订货,订货量为S-I₂,经过一定的订货提前期LT, 库存又达到新的高度B。如此周期性检查库存,不断补给。该策略不设订货点,只设固定检查周期和最大库存量,适用于一些不很重要的或使用量不大的货物。
④综合库存 (t,R,S)策略。该策略是 (t,S)策略和 (R,S)策略的综合,其原理 如下图所示。这种补给策略有一个固定的检查周期t 、最大库存量S 、固定订货点R 。当经 过一定的检查周期t后,若库存量低于订货点,则发出订货;否则不订货。订货量的大小等 于最大库存量减去检查时的库存量。当经过固定的检查时期到达A点时,此时库存量已降 低到订货点水平线R以下,应发出一次订货,订货量等于最大库存量S 与当时的库存量 之差S-I₁ 。 经过一定的订货提前期后在B 点订货到达,库存量补充到C 点。在第二个检查 期到来时,此时库存位置在D 点,库存量高于订货点水平,无须订货。第三个检查期到来 时,库存点在E, 正好位于订货点水平线R 上,又发出一次订货,订货量为S-I₃ 。 如此循 环进行下去,实现周期性库存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