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是保管、储存货物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是包装物流活动的中转站,是调节包装物流系统的中心。
(1)仓库功能。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仓库主要有流通加工、库存管理、运输和配送 等功能。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仓库必须以最大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来满足自身生产的运行和用户的需求。
① 储存和保管功能。仓库用于储存货物,根据储存货物的特性配备相应的设备,进行 合理化作业,以保持货物的完好性。例如,储存货物的仓库需要防潮、防尘、防虫害,温度 合适,提供相应的设施以减少在搬运和堆放作业时损坏货物。
② 调节供需功能。创造货物的时间价值是物流的基本职能之一,这一职能主要由物流 系统中的仓库来完成。现代化大生产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来看,每种产 品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产品的生产是均衡的,而消费不均衡。还有一些产品的生产不均 衡,而消费却是均衡的。要使生产和消费相协调,这需要仓库发挥调节作用。
③ 调节货运能力功能。各种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是不相同的。船舶的运输能力很大, 海运船一般是万吨级,内河船舶也有几百吨至几千吨。火车的运输能力较小,每节车皮能装 运30~60吨, 一列火车的运量最多达几千吨。汽车的运输能力很小, 一般每辆车装4~10 吨。它们之间的运输衔接是很困难的,这种运输能力的差异,也需要仓库进行调节和衔接。
④ 流通配送加工功能。现代仓库的功能已开始从保管型逐渐向流通型转变,即仓库由 储存、保管货物的中心向流通、销售货物的中心转变。仓库不仅要有储存、保管货物的设 备,还要增设分拣、配套、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设备,扩大仓库的经营范围,提高 综合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⑤ 信息传递功能。伴随着以上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仓库对信息传递的要求,需要依靠 计算机和互联网,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条码技术来提高仓储货物信息的传输速度,及 时、准确地了解仓储信息,如仓库利用水平、进出库的频率、仓库的运输情况、顾客的需求 以及仓库人员的配置等。
(2)仓库分类。仓库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按保管物品种类分类。仓库可分为原料、产品仓库,货物、物资综合仓库,农副产 品仓库,战略物资储备仓库等。
a. 原料、产品仓库。这类仓库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专门用于储存原 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仓库。
b. 货物、物资综合仓库。这类仓库是商业、物资、外贸部门为了保证市场供应,解决 季节时差,用于储存各种货物、物资的综合性仓库。
c. 农副产品仓库。这类仓库是经营农副产品的企业专门用于储存农副产品的仓库,或 经过短暂储存、加工后再运出的中转仓库。
d. 战略物资储备仓库。这类仓库用于储备各种战略物资,以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
② 按所属职能分类。仓库可分为生产仓库、流通仓库、储备仓库等。
a. 生产仓库。这类仓库是为企业生产或经营储存原材料、燃料、半成品、成品的一种仓库。
b. 流通仓库。这类仓库是专门从事中转、代存等流通业务的仓库,主要以流通中转为 主要职能。在运输行业中也以转运、换载为主要职能。
c. 储备仓库。这类仓库专门长期存放货物,以完成各种储备保证任务。
③ 按保管条件分类。仓库可分为普通仓库、冷藏仓库、恒温仓库、露天仓库、水上仓 库、危险品仓库、散装仓库、地下仓库等。
a. 普通仓库。这类仓库主要用于存放一般性货物,对仓库储存条件没有特殊要求,如 金属材料仓库、机电产品仓库等。
b. 冷藏仓库。这类仓库有专门的制冷设备,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以保持较低的 温度,专门用于储存需要冷藏、冷冻的货物,如牛奶、海鲜、饮料等。现代物流中已形成以 冷藏仓库为节点的冷链物流系统。
c. 恒温仓库。这类仓库能够调节温度并能保持恒定温度,有隔热、防寒、密封等功能, 并配备专门的设备,如空调、制冷机等。
d. 露天仓库。这类仓库没有建筑物,不能阻挡风、雨、光等自然环境因素对货物的危 害,而采取对货物直接防护方式进行保管。
e. 水上仓库。这类仓库在高湿度条件下利用水面或水下存放货物。
f. 危险品仓库。这类仓库专门用于保管危险品,对危险品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以保证 货物对周围环境、人畜不造成危害或危险。
g. 散装仓库。这是一种专门保管散装的粒状、粉状货物的容器式仓库。
h. 地下仓库。这类仓库利用地下洞穴或地下建筑物储存物资,比较容易封闭、抵抗外 界干扰,主要储存石油等重要物资,储存安全性较高。
(3)仓库基本组成。按仓库系统的信息管理划分,每种仓库都包含了四个基本子系统, 即入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装卸搬运子系统和出库子系统。若按功能区域划分,仓库可划 分为储货区、入库区、出库区和管理区。对于配送中心的附属仓库还有相应的信息子系统、 货物分拣子系统和专用的分拣区。现从仓库系统的信息管理角度来介绍仓库的组成。
① 入库子系统。它是仓储工作的缓冲区,承担着货物的接运、验收以及办理入库手续, 将到库货物按储存要求进行分装或换装,利用托盘、集装箱、货架等器具组成新的储存单 元,并完成有关信息的登记或记录等一系列活动。货物验收的主要任务是核对证件、实物检 验和入库登记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货物在入库区采用自然堆放方式。为提高仓库的入库效率,应考虑从 载重汽车或列车上接运货物的装卸工艺和装卸设备的布置,以及将货物从入库区送往库存区 的输送系统,尽量减少货物在入库区内的装卸作业时间,实现物流的机械化。另外,在规划 入库子系统时,还应考虑仓库管理部门的办公场所、控制中心所需空间、空托盘的堆放空间 和库内运输车辆的停车场以及必要的消防设施。
② 仓储子系统。它的任务是做好货位的管理工作,以及仓储货物的养护工作,如防虫 害、防腐、防锈蚀、防老化和仓储安全工作,保证仓储货物的物理、机械、化学、生物等性 能不发生变化,不受仓储环境影响。货物在仓库内的堆码方式一般有自身堆码、托盘堆码和 货架存放三种方式。
a. 自身堆码。它是将同一种货物按形状、质量、数量和性能等特点进行堆放。在货堆 之间应留有人员或搬运设备出入的通道。货物堆码方式有重叠式堆码、纵横交错式堆码、正 反交错式堆码和旋转交错式堆码。采用自身堆码时,货堆的高度受货物抗压强度的制约和堆 码设备提升高度的限制, 一般以最底层的货物不被压坏为前提,货堆的高度一般小于4m。 如果货物的包装比较规整,有足够的强度,则可采用无托盘的自身堆码方式,作业时在叉车 上安装一些附属工具(如纸箱夹、推出器)。
b. 托盘堆码。它是将货物码放在托盘上,其码放方式可采用自身堆码形式,然后用叉 车将托盘单元堆码。对于一些怕压或形状不规则的货物,可将货物装在货箱内或箱式托盘
内。采用货箱堆码时,由于货箱或托盘立柱承受货垛的重量,故这种托盘应具有较高的强度 和刚度。采用托盘堆码时,堆码和出入库作业常采用叉车或其他堆垛机械完成。采用桥式堆 垛机时,堆垛高度可达8m 以上,仓库容积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比自身堆码有较大提高。
c. 货架存放。在仓库内设置货架,将货物或托盘单元堆放在货架上。采用货架存放的 最大优点是,货物的重量由货架支撑,不会产生挤压现象,可实现有选择的取货或实现 “先入先出”的出库原则。货架存放为仓库的机械化作业和计算机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③ 装卸搬运子系统。它包括货物的入库、出库机械系统以及货架(货垛)堆取作业机 械系统。若无特殊要求,可将出入库机械系统合为一体。货物的装卸搬运可采用人力驱动, 也可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方式,借助辊道输送机、链式运输机、叉车、堆垛机,辅以手推 车、电瓶搬运车完成货物的出入库及上、下货架作业。
④ 出库子系统。货物的出库、发运是储存过程的终止,也是仓库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 出库子系统承担着整理、包装出库货物,核对出货凭证、登账及向承运机构点交货物。货物 出库时, 一般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对有效期限的货物要在期限内发放完毕。对于 采用自身堆码和托盘堆码方式的仓库,也可采用“后进先出”的方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 货物出库,可以采用拣选出库。
(4)仓库主要性能参数。仓库最重要的两个性能参数是库容量和出入库频率。
① 库容量。它是指仓库能容纳货物的数量,是仓库内除去必要的通道和间隙之外所能 堆放货物的最大数量。在规划和设计仓库时,首先要明确库容量。库容量可用“吨 (t)” 、 “立方米 (m³)” 或“货物单元”表示。
② 出入库频率。它表示仓库出入库货物的频繁程度,其大小决定了仓库内搬运设备的 参数和数量,出入库频率可用 “Vh” 或“托盘/h”表示。
③ 其他因素。如储存货物的特性、托盘及其辅助工具的尺寸、仓库的自动化程度、出 入库平均作业时间、仓库约束条件(如运输条件、仓库高度、面积及地面承载能力)等。
(5)仓库经营效率的评价指标。评价仓库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是库容量利用系数和库 存周转次数。
① 库容量利用系数。它是平均库容量与最大库容量之比。由于这是一个随机变量, 一 般以年平均值作为考核指标。
② 库存周转次数。它是年入库总量或年出库总量与年平均库存量之比。对于生产性和 经营性的仓库,仓库周转次数越多,说明资金周转越快,经济效益越高。 一些经营好的仓库 可以达到每年24次以上,即不到半个月就周转一次。对于储备性仓库,库存货物只是供紧 急状况下使用的,周转次数极少,库存周转次数不是一个重要指标,而出库速度是一个重要 指标。
③ 其他衡量指标。如单位面积库存量、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 机械设备利用系数等。
a. 单位面积库存量。它是总库存量与仓库占地面积之比。在土地紧缺、征用费用高的 地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
b. 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它是仓库全年出入库总量与仓库总人数之比,通常它取决于 仓库作业的机械化程度。
c. 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它是指用装卸机械装卸货物的作业量与总的装卸作业量之比。
d. 机械设备利用系数。它是机械设备的全年平均小时搬运量与额定小时搬运量之比,可用该系数来评估机械设备系统配置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