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系统是物流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对货物的供需起着缓冲和平衡调节作用, 保证包装物流活动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适当的产品或货物,从而实现物流的时间价值和 空间价值,维持生产、流通的顺畅进行。
在传统的包装物流中,储存过程一直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只增加产品的成本, 而不产生利润。但是,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产品储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包装物流业者所 重视,合理的储存活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包装物流 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储存活动是为了克服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形成的。它主要借助各种设施完 成对货物的堆码、保管、保养、维护等工作,并将其功能延伸到销售、供应、配送等领域。
(1)储存的定义。在包装物流科学中,库存、储备、储存概念经常被混淆。这三个概 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这个区别有助于理解物流中“储存”和“零库存” 概念。
① 库存。它是指货物在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这里要明确两点, 一是货物所停滞 的位置,不是在生产线上或在车间里,也不是在非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火车站 等类型的流通结点),而是在仓库中。二是货物的停滞状态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而不一定 是某种特殊的停滞,这些原因包括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以及完全的积压等。
② 储备。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储存物资的行为,也是这种有目的的行为和对象的总称。 物资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行。所以,物资储备是一种能动的 储存形式,是有目的、能动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尤其是指生产与再生 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暂时停滞。
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有两点。第一,库存明确了停滞的位置,而储备这种停滞所处的 地理位置远比库存广泛得多,储备的位置可能在生产及流通中的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中的储备,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储备。第二,储备是有目的的、能动的、主动的行动,而库存 有可能不是有目的的,有可能完全是盲目的。
③ 储存。它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对于不论因为什么原因形成 停滞的货物,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 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这种储存不一定在仓库中,可能在任何 位置,也有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再生产和消费领域。 一般情况下,储存、储备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区分的。
在包装物流科学中,“储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 的储存概念。与运输的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
(2)储存作业的一般流程。不同形式的储存,其作业程序也有区别。现以采用仓库作为储存设施的作业为例,包括接货、保管和发货过程。
① 接货。根据储存计划和发运单位、承运单位的发货或到达通知单,进行货物的接收、 提取,并为入库保管做好准备工作。接货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a. 与发货单位、承运单位的联络工作。根据业务部门的协议或合同,与发货及承运单 位取得联系,掌握接货有关的信息资料。
b. 制订接货计划。在充分掌握到货的时间、数量、重量、体积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接货能力及整个企业的经营要求,与有关业务部门协商,制订接货计划。 一方面是根据 内部情况,与发货及承运部门商定所确定的到货接取计划。另一方面是根据发货及承运部门 的计划,安排本单位接货时间、接货人员、接货地点、接货装备的计划。
c. 办理接货手续。按接货计划,相关职能部门在确定的计划时间办理各种接货手续, 如提货或接取手续、财务手续等。
d. 到货处理。在各种手续完成后或手续办理过程中,对所到货物进行卸货、搬运、清 点、到货签收,并在适当地点暂存。
e. 验收工作。按接货计划要求,根据有关契约或其他凭证,对所到货物进行核证、检 查、检验,确认是否接货。 一是核证,核实货物的有关证件,如产品名称、产地、认证材 料、出厂日期、装箱单据、发接货手续等。二是数量验收,清检到货总量、单位包装量、按 数量指标检查其他内容。三是质量验收,储存作业中的接货一般只做外观质量检查。储运企 业如果是代储代存,则只检查和储运有关的外观质量、包装质量,而货物的内在质量由货主 负责检查验收。生产企业的储存接运,则需按技术业务部门提出的要求,由专门质量检查部 门进行复杂的技术检验。通过验收的货物,即可办理入库手续。
② 保管。根据货物本身特性以及进出库的计划要求,对入库货物进行保护、维护管理 等工作。保管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a. 与接货单位及用货单位的联络工作。保管工作受接货与用货两个方面的制约,必须 充分掌握和了解接货与用货两方面的情报,才能有计划安排好保管工作。
b. 制订保管计划。根据被保管货物的本身特性,在掌握保管时间、数量等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保管计划。 一是保管数量计划,保管数量的决策不在保管部门而在业务部门。但 是,保管条件、场所、人力等是决定保管数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制订保管计划的依据。同 时,库存量控制的实施点在保管部门,也是库存量计划的制订部门之一。二是分类管理计 划,根据库存货物的品种、规格、质量特点,合理规划保管场所和保管方式。三是维护保养 计划,根据库存货物的自身特点和存储时间,安排维护保养时间、方法及人力、物力。
c. 办理入库、出库手续。入库、出库手续及由此产生的凭证,是保管的重要基础工作, 也是系统管理、财务统计分析的基本信息点。入库手续主要包括各种凭证的签收处理、建立 及保管账目等。出库手续包括各种出库凭证的核对,以及处理、通知、备货、出库等。
③ 发货。根据业务部门的计划,在办理出库手续基础上,进行备货、出库、付货或外 运付货工作。发货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a. 与收货单位、外运承运单位的联络工作。目的在于充分掌握收货单位的提货时间、 能力及外运承运的时间、能力、要求等,合理确定发货计划。
b. 制订发货计划。根据货物特点,在与收货单位及承运单位共同确定了发货方式基础上, 制订发货计划,如备货时间、备货方式、装卸搬运力量的安排,其他人力、物力安排等。
c. 核对及备货。备货是保管人员按业务部门通知及发货计划完成的,在外运或交货时, 必须核对无误之后完成交货手续及实际交货工作。
d. 办理交货手续。按发货计划,与收货或接运部门办理各项财务、接交等手续。
(3)货物在储存期间的变化。货物在储存期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质量变化和价值变化。
① 质量变化。在储存期间,储存时间、储存环境、储存操作是引起货物质量变化的主 要原因。
a. 储存时间。储存期越长,货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越大,最终可能引起质量指标的 改变。
b. 储存环境。不良的储存环境可能加速货物的质量变化过程。
c. 储存操作。在储存过程中,碰撞、磨损、冲击等情况可能加速货物的质量变化,如 挥发、溶化、熔融、渗漏、机械变化、分解、水解、锈蚀、老化、腐蚀、霉变、发酵、腐 败等。
② 价值变化。在储存期间,货物可能发生呆滞损失、时间价值损失等变化。
a. 呆滞损失。储存的时间过长,虽然原货物的使用价值并未变化,但社会需要发生了 变化,使得该货物的效用降低,无法按原价值继续流通,形成了长期聚积在储存领域的呆滞 货物,最终要以降低价格处理或报废处理。有些呆滞货物同时也存在物理、化学、生化等方 面的变化,使货物损失更为严重。
b. 时间价值损失。货物储存实际也是货币储存的一种形式。储存时间越长,利息支付 越多。另外,储存时间越长,资金的机会投资损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