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黄骅港地处渤海湾,毗邻京津,背靠大西北,是我国主要煤炭输出港之一、河北省南部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和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黄骅港是我国目前港口建设中一次性投资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项目。黄骅港位于潮海湾西南岸,即漳卫新河与宣惠河交汇人海处,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17°52'30"、北纬38°19'30"。距天津港60海里,距山东龙口港149海里,是冀中南及晋中、陕北、内蒙古西部、鲁西北等部分地区物资出海、走向世界的便捷出口。港口集疏运主要依靠铁路,占集疏运总量的5/6。
气候条件
风况:常风向为西南及西南偏南,频率11.7%。强风向为东北东向,频率0.77%。实测最大风速31米/秒。年平均大于6级风的日数为1天,集中在3—5月份。海区基本不受台风影响。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642.6毫米,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73.4%,年最大降水量为719.40毫米(198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336.8毫米。
雾况: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年平均雾日为13天,最多20天,最少8天。海雾一般发生于秋、冬两季的夜间,次晨最浓,约在上午10时消失。
气温:年平均气温12.2C,年最高气温37.7°C,年最低气温一19.5T:,7、8月份平均气温26.4°C,1月份平均气温一4.7°C。
冰况:多年平均总冰期91天,主要为浅水岸滩堆冰。初冰在每年12月上旬,融冰在翌年2月下旬,固定冰宽一般年份5〜6千米,冰情较重的1984年约7千米。浅滩区平均冰厚25厘米,河口最厚35厘米。
水文、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最高潮位4.06米,最低潮位一0.07米,平均高潮位3.18米,平均低潮位0.96米。平均海平面2.03米,最大潮差3.44米,平均潮差2.26米。平均涨潮历时5时27分,平均落潮历时6时28分。
历史沿革
黄骅港工程从1985年开始进行前期比选论证,到批准开工历时12年。在漫长的争取立项开工过程中,河北省及该市修通了沧州至黄骅港93千米地方铁路,使黄骅港在起步之初就具备了较好的铁路交通条件。建起了疏港公路88千米和3000吨级码头2个。为解决大港用水,开工建设了大浪淀水库,实施取土填方和建设水源地综合利用工程。港区已建成35千瓦变电站,110千瓦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资金已落实,并与大港同步建设。投资300万元,铺设同港光缆,使港区的通信并人国际国内通信网。各项投资累计已达4.4亿元。
W95年5月,黄骅港前期工程动工。1997年10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黄骅港一期工程开工。1997年11月25日,黄骅港暨朔黄铁路全面开工建设。至此,拉开了黄骅港建设高潮的序幕。
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下,一期工程建设工期由原定7年到2004年通航,缩短了3年,于2001年12月通航。二期工程2004年10月投人使用。2005年12月26日,河北省交通厅港航管理局公告——自2006年3月1日起将“黄骅港”更名为“沧州港”。
现状及发展
航道:煤炭港区航道为全天候通航5万吨级船舶的单向航道,底宽170米,底标高14.0米,边坡1:5,内航道长3480米,外航道长43千米;在一期工程防波堤的基础上新建南北防沙堤,将堤头外移10.5千米,口门宽1000米。河口港区航道尚未开挖,目前可乘潮通航千吨级船舶。
锚地:黄骅港有三处锚地。
抛泥区:黄骅港原有FI、C1两处抛泥区。现F1已经关闭,C1自然水深10米,半径3千米,距航道中心约8千米。
黄骅港现有2个3.5万吨级泊位的杂货码头,可停靠3〜4万吨级货船,4个5万吨级、2个3.5万吨级、1个1万吨级和1个10万吨级泊位的煤码头,原煤输出达亿吨。集装箱多功能码头正在建设,有4万立方米储罐区,年吞吐量500万吨的液体化学品码头(原油码头),有管道将港口与开发区相连。黄骅港已经成为冀、晋、豫、鲁、陕、内蒙古等地新的便捷出海通道。黄骅港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以煤炭、化工产品运输为特色,具有集装箱、散杂货、客运、物流服务性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深水大港。黄骅港2006年的货物吞吐量达8065.6万吨。其中煤炭8002万吨,比原计划超出502万吨;杂货63.6万吨,比原计划超出18.6万吨。
2007年,黄骅港年货物吞吐量再度突破8000万吨,达到8282.9万吨,其中煤炭完成8169.7万吨,杂货完成装卸作业船舶181艘次、113.2万吨。2008年货物吞吐量达7925万吨。根据所处地理位置、腹地经济状况和路港发展趋势,以及同周边港口的关系,黄骅港在保持其能源港地位的同时,将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与港口配套的360万千瓦黄骅电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20万千瓦计划与大港同步投人运行,二期将再上2台6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